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2021-06-29 21:32: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5376字,读完约13分钟

在今年的两会上,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的实务报告书》。 在杂志《咬文》发表的“年十大流行语”中,工匠精神与“洪荒之力”、“供给方”、“青瘦、香菇”等一起被选中。 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工匠精神这一有点“扑克脸”的词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1

培养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今年的两会上,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的实务报告书》。 在杂志《咬文》发表的“年十大流行语”中,工匠精神与“洪荒之力”、“供给方”、“青瘦、香菇”等一起被选中。 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工匠精神这一有点“扑克脸”的词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在劳动日报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网民认为他们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工作非常重要。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在近千人的投票中,54%的网民表示“很了解工匠精神”。 46%的网民回答“不太了解”。

关于带有工匠精神的象征性纪录片“在故宫修文物”,54%的网民表示“印象深刻,代表着工匠精神”。 37%的网民仅9%的“没见过”的网民回答“没有深刻感受”。

工匠精神应该包含那些内涵吗? “精进”这个选项的投票排在首位; 剩下的顺序是“缜密缜密”、“技艺精湛”、“耐心集中”、“职业热心”、“不断创新”、“不断重复”和其他。

找工作有什么重要的技术吗? 84%的网民回答“很重要”。 9%的网民“说不清楚”的网民有7%回答“不重要”。

培养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网民投票人数最多的“社会形成风气”剩下的依次是制度保障、政府大力倡导、公司规范化、加强大学教育、媒体普及。

对于工匠精神,许多网民有自己的见解。 网民“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表示:“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所有领域所有工种都应该具有的精神。 老师仔细思考每一节课,《码农》仔细思考每一个代码,服务人员搞好服务,学生搞好每一个问题……工匠精神是适用于全民的精神。”

许多网民认为工业强国,培养工匠精神非常重要。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职业院校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呢? 网民投票最多的选择是“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其次是“融入校园文化”,最后是“扎根于校企合作”。 再次,“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部分网民选择了“其他”。

公司该如何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 网民最多的是“给予技能人才良好的工资待遇”。 剩下的顺序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公司文化,使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晋升通道,关心技能人才的生活,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提高劳动者待遇已成为广大网民的共同呼声。 网民“心寒”表示:“高级技术很有价值,所以工资自然会高。” 另一位网友表示,“中国要提倡工匠精神,广大工人阶级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就必须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

培养工匠精神的这一年

5月11日,在天津举行的年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就业座谈会上,一家公司发万元月薪招聘技能高手。 无独有偶,11月,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上,小公司拿出10万元年薪争夺物流人才。

曾经被认为“劣等”的大学生,现在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红人”。 今年2月,根据当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

回顾过去的岁月,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帮助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发生了与大学入学就业率上升相一致的一些变化。

职业教育,“半壁江山”

年,该校计划招收1100人,实际招收1200多人;

年,计划招募1600人,实际上计划招募1900多人。

由于高就业率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湖南商业技术学院不是一个例子。 根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的统计数据,今年,该校除单招、技能高考外,湖北省共录取普通文理考生3350人,超过本科线的为2939人,占88%。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意识到,上大学不是升学失败的无奈退路,而是出于自身优势的自主选择。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锋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高考,他得了521分,超过了湖北理科一线9分。 “我的专业是武职王牌专业。 我觉得高职高专也很好。 ”陈锋说,与其为了本科学位学一点没有竞争力的专业,不如在高职选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踏实学习本领。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学好本领,就会有好路。 不仅就业率每年都很高,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高。 年,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7.6%,满意度达到84.1%。 麦可思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月收入连续5年增长。 以这次为例,毕业半年的月收入为2731元,毕业3年为5020元,增长83.8%,明显高于城镇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水平。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招生满额,就业顺利。 这两种现象的背后是职业教育占教育的一半。 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15万所,当年招生604.22万人,在校生1674.21万人。 全国独立设置的大学达到1341所,招生348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校生1048万人,占高等教育的41.2%,每年向社会提供2000万人以上的技术培训。

不仅如此,职业教育在保障教育公平、服务社会民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半边天”的作用。 在我国,每年平均有280万户通过高等学校实现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输送了230多万技术技能人才,据测算,高校毕业生将创造92万3000个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规模、自主创业比例增加,拉动就业的作用可能更为突出。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教育改革,步伐不止

年全国职业大学技能大赛上,周亮认真完成了从机械装备、电气连接、参数设置到编程调试的一系列任务时,这位来自河南高职的男性脸上透出的专注与严谨,向世人展示了当今社会火热的工匠精神已在年轻一代中生根。

职业教育也许不能直接教授大国的工匠,但是是向各学生传达工匠技术和精神的“主战场”。 工匠精神传承的最后立足点是教育质量。 在过去的一年里,向着“更突出的位置”,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步伐始终在继续。

为了使学生更符合社会诉求,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诉求、课程文案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以高职为例,据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全年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共有748个专业,其中一、二、三产相关专业数量比例为6.8:39.4:53.8,与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一致。 年,教育部又新增电子竞技、机场电工技术等13个高职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为了推进学生实习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迅速推进,目前全国已建成1000多个教育集团,覆盖60%以上的职业学校,约3万家; 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考试,国家安排165个单位探索“招生即入厂,与校企共同培养”的培养模式。 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方法,启动职业教育产学融合项目,印制发放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消除阻碍校企合作的壁垒。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为了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技能,国家建立职业学校质量报告制度、中职就业报告制度、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制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计划(年)》,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高计划,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年)的意见》,提出要做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 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办法,每年举办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机会的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弘扬劳动荣誉,创造伟大时代风气。

技能人才,迎接春天

“成为工人不是坏事哦。 ’在江苏太仓的一家德资公司,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工人时,17岁的陈秀雯说,她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尽管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但想早点学技术,就读于太仓中专。

长期以来,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职业快速发展空之间有限,存在工作痛苦、肮脏、劳累等因素,因此,在父母教育孩子时,有些人会说:“好好读书,以后不好好读书 现在,像陈秀雯这样的年轻人积极选择了当工人。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劳动者“收入体面,上涨势头强劲”、“劳动者的春天来了”。

“技能人才是公司的珍宝。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要给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训、更完整的成长渠道。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的年薪达到40万元。 在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不仅可以通过技能职位晋升,还可以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并获奖成为“大师”。

此外,公司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从源头上为自己培养技能人才。 麦可思今年发布的《公司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年人年报》显示,85%以上的公司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加强了优秀兼职教师的供给。 70%以上的公司在大学的快速发展方面投入了资金,主要用于发放学生实习津贴和师傅的教育津贴等。

不仅是公司,各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 黑龙江省增加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内蒙古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建立高技能人才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快速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人才测评工作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了突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确保技能人才根据能力实绩贡献得到科学考核合理录用的制度。 这意味着中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之路不断完善。

在各项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高技能人才的能量正在释放出来。 截至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到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 在全社会都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可以说,在“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术面前,职业教育正昂首向前,技能人才迎来了春天。

3

使工匠精神持久的“保鲜”

随着工匠精神被选为十大流行语,这个词迅速流行起来。 国家领导人倡导并掀起年度热潮,反映了全民对从精益求精着手,推进中国制造,完成“质量革命”的强烈期望。 但是,流行语的优势在于来得突然,高就要离开了。 要永久保持工匠精神,就需要找出影响工匠精神形成的新老问题,并以制度保障其常驻。

要谈工匠精神,绕不过来的是工匠和工匠,也就是说,必须谈谁当工人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职业教育不断改善,劳动者的待遇和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然听到过带有偏见的发言。 比如,上大学的大多是差生,有本事谁当工人? 学习技术有什么用? 技术做得好,为什么还在一线?

对此,我们可以抱怨社会观念的偏执,也可以责怪以前流传下来的价值观的扭曲,但对现在的小制度设计及其客观诱惑也有必要进行反思。

我读过一个例子,一所职业大学为了降低价值成本,汽车厂训练学生只能使用木头,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们遇到不锈钢零件找不到北方的“木加工”,培养什么样的技术工人。

这可能是个案例,但很难涵盖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为什么分数低的学生会进入大学? 在制度设计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难以贯通; 在经费投入上,大学往往是“二等公民”。 “木材加工”也许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如果人为地设计不同的水平和等级,让“差生”不得不“精进”承担“质量革命”的重任,效果会怎么样呢? 不知道。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据报道,一名员工发现企业购买的内燃机车齿轮箱容易出现裂纹,提出了改进的想法。 但是,我发现这个创意署的他人的名字刊登在学术刊物上。 “自己的想法被采纳了”会无可奈何地影响一线劳动者潜在的集中热情吗?

除了自己的创意外,还有很多创新成果,一线员工往往也很难自我保护——专利申请是公司的事,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无论成果产生了多少利益,研发人员都无法决定。 这种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员工不想学习技术”作了脚注。

“把成为劳动者不是最后的选择,而是一个选择”“让拥有技术做得好的人在第一线也能同样得到好的利益”。 围绕如何成为工人、安心去一线、钻研,这些年来,人们探索了许多路径,找到了许多做法。 但是,在落地的过程中,还是经常遇到困难。

笔者曾遭遇过这样的事件。 已经取得很多发明成果的技术人员,正在努力获得学位。 有了学位,他有望成为工程师,成为研发人员,享受良好的声誉和待遇。 因为在工人序列中,他已经遇到了天花板。 笔者觉得,培养精益求精、专注的精神,需要员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让员工冷静下来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总是由制度和政策创造的,比如开辟每个员工的上升之路 就像烈日下的巨大伞,工人可以在凉爽的地方安静下来,安心做自己的案子。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随着上升的道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功夫如何保持,也就是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状态下,要想不浮躁,不与时俱进,也需要制度的跟进。 我们知道,精益求精、深入耕耘的功夫,无法摆脱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法摆脱创新时代的氛围。 在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专业领域,平静下来,把一个事件提高到极致,这就是功夫,及时了解本职工作的技术变革,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充满热情地参与发明创造。 这就需要员工不断接受技能培训,推广预见性技术、创新做法,在仰望星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培养扎扎实实、匠心的制度。

“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不断探索认同工匠在劳动创造中的主体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分配中充分体现工匠的价值,在社会中营造和传播劳动荣誉,营造崇尚工匠的氛围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善的制度——这样,最 (来源:工议微言微信号)

 

标题:“2016“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这七宗“最””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732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