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2021-07-03 05:56: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499字,读完约4分钟

各记者马骏骏在上海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再次在央行网站上发布了“思考储蓄率问题”的签名副本,提出了储蓄率调整的可能选择。 据拆解人士称,这是在前一天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表相关论述后,周小川再次在g20峰会到来前表明态度。

在分析储蓄率与各种因素有关

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时,周小川从学理上探讨了储蓄率决定的主要因素,充分证明了储蓄率的高低与特定的因素相关联 特别指出“不能光靠汇率的调整来调整储蓄率”。 因为汇率和储蓄率在统计上是相关的

周小川说:“经济学初级教科书从供求和价格开始,容易让人联想到汇率和利率等某种价格,储蓄和费用的选择。 但是,实际上储蓄率的高低还与多种因素有关,不能简单地认为名义汇率的调整可以大幅改变储蓄率。 ”。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意图已经确定”

关于中国自身高储蓄率的问题,周小川在文案中指出,中国政府的储蓄率下降意图已经确定,2005年以来,中国内需扩大、 指出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和影响其弹性、储蓄率的因素

另外,公共部门、国有公司等行业的改革还不彻底,影响了储蓄率的调整。 从具体数字来看,周小川指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率开始明显上升,居民储蓄顺利增长,公司储蓄明显上升,这是突出的优势。 中国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上升到2007年49.9%,其中公司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上升到2007年的22.5%,但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所占比例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

“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四手调整储蓄率

另外,周小川还就如何通过文案调整储蓄率提出了四点意见。 首先,他认为“处理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处方”,要降低东亚各国的储蓄率,必须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必须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

再次,周小川认为,应该合理引导储蓄盈余越来越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区块。 周小川说:“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区块不合理,也不符合后者增加储蓄的愿望。 全球储蓄不平衡现象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考虑将储蓄盈余导向其他快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

最后,周小川再次提到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他指出,目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评估结算大部分集中在美元上,当国家储蓄略有增加时,必须将资金流向美国。 长期以来,美国不得不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不希望资金流向本国。 另外,世界外汇资产过于集中于单一货币,容易发生事情不能如意的异常现象。 因此,国际社会必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长期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快速发展。

“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胡晓炼:布雷顿森林体制最应该加强“快速发展中”的呼声

央行副总裁胡晓炼日前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的中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金融体系 他指出,布雷顿森林体制在几个方面处于改革的空之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快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胡晓炼指出,对目前有60年历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需要增加在国际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的中国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必须改善监督,强调对所有成员的监督公平、公正、平等。 第三,基金组织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第四,基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也要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业务效率,改进决策流程。 第五,国际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特别是总经理遴选过程中必须优先透明。 通过记者马骏骏

“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媒体转载、摘录在本报刊登的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信息》和作者姓名。 每次预约都打电话

北京: 010-65072776

上海: 021-61213899

标题:“周小川:不能仅靠调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825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