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2016“堵城”排行榜发布 最堵的不是北京,郑州“含冤”上榜”

“2016“堵城”排行榜发布 最堵的不是北京,郑州“含冤”上榜”

2021-06-22 19:04: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32字,读完约4分钟

1月10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正式发布《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拆解报告》,济南、哈尔滨、北京名列全国拥堵城市前三,贵阳和昆明分列年度拥堵城市前十,排名第五和第七。

哈尔滨、济南的早晚高峰分别是“最堵车”

年度的十大塞城为济南、哈尔滨、北京、重庆、贵阳、深圳、昆明、杭州、大连和广州。

济南和哈尔滨超过了北京,成为了全国最拥堵的两个城市。 其中,济南是年末年初高峰期最堵的城市,可以说是“下班最困难的城市”。 哈尔滨是年度早间高峰最拥挤的城市,可以说是“上班最困难的城市”。

济南的拥堵主要涉及年政府的“高快一体”、“海绵城市建设”、新建地铁等城市的大型道路工程,这些利民项目短期内可能会给出行带来不便,竣工后的济南拥堵预计将得到较大改善。 哈尔滨在这次报告中被选为道路规划最不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极大地影响了交通的快速发展。

一线城市拥堵增长停滞的二线城市增长迅速

从快速发展趋势看,一线城市拥堵幅度增长基本停滞,深圳拥堵涨幅不足2%,北京拥堵涨幅仅0.24%,老字号拥堵城市广州和上海略有下降,证明各地政府的拥堵治理发挥了作用。 从四季度的拥堵趋势来看,一线城市四季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深圳比去年同期最多减少9.2%。

报告显示,年11月以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堵车较10月明显减少,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 这可能与冬季顾客流动减少、春运返乡、对策、雾霾、网约车新政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反,二线城市平均拥堵涨幅明显达到3.7%,其中重庆、长春、嘉兴、沈阳等城市涨幅超过7%。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又在gdp增长率上领先于全国城市。

“读者心中的堵车”郑州有点不公平

报告还发表了“读者心中的堵车城市”大调查。 “谁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堵车城市之首”。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获得的票数为20个城市中的31.8%,居最高,第二位郑州得票率为8.8%,第三位济南得票率为6.7%。 在得票率最高的top10城市中,郑州出人意料地进入排行榜第二位,但在每季的堵车排行榜中,只有郑州没有进入过堵车top10。

“2016“堵城”排行榜发布 最堵的不是北京,郑州“含冤”上榜”

分析表明,郑州早晚高峰堵车差异较大,周未堵车减少幅度小,堵车区域多,人口集中,交替频繁,引起了不少郑州市民对城市堵车的深刻印象。 但实际上,郑州大部分区域拥堵程度不高、拥堵程度高,集中的区域承载着城市67%的城市迁移。 因此,人们的认识有偏差。

兰州假日青岛朝九晚五之城最堵车

兰州和青岛也是两个城市标签非常突出的城市。 其中,兰州是节日顽固的堵车之城。 全年假日期间,全国最拥堵的城市不是兰州莫属。 该城市全年全天(6-22点)的平均拥堵延迟指数为1.79,比去年拥堵第一的济南指数高出5.3%。 也就是说,每次在周末的任意时间段开车移动1小时,都需要消耗47分钟以上的时间。 这个堵车比南京的上下班高峰还要堵。

“2016“堵城”排行榜发布 最堵的不是北京,郑州“含冤”上榜”

青岛是朝九晚五的城堡。 因为高峰移动距离最高的城市是青岛,高峰移动距离占全天移动距离的22.8%,比去年早九晚五之城太原高0.1%。 高峰时期出行距离的比例top10的城市都是北方城市,南方城市高峰时期出行距离的比例相对较少,这主要与早高峰时期南北方出行的差异有关。

杭州成治堵车模式

年明显出现的两个具有治疗拥堵疗效的城市——杭州和深圳成为年度治疗拥堵的模范城市。 杭州年拥堵的减少与g20开始前的两治一整、g20单双牌照限制、交通违法曝光台的推出、城市众多高速公路节点的开通有关。 从全年数据来看,g20成堵车是分水岭,下半年比上半年减少了13%。

深圳的拥堵缓解可能与3月开始禁摩、4月15日扩大限制外区域、8月8日开始hov车道、10月24日国内首次“拉链式”潮汐通道等措施有关。 年第四季度与上一个第三季度相比,堵车减少了4.1%。

标题:“2016“堵城”排行榜发布 最堵的不是北京,郑州“含冤”上榜”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538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