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2021-06-16 15:44: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3442字,读完约9分钟

人声鼎沸,依偎在一起,许多购书者排起长队等待付款。 7月29日,《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来到位于广州购书中心6楼的三联书店时,发现与一周前的闲散相比,此时的热闹场面多少有些“震惊”了书店。 但是,眼前的这个景象越来越衬托出“英雄晚年”的悲哀。 从明天开始,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分店结业,告别16年公演的舞台。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与三联书店在寂寞中苦苦支撑的命运相似,许多同病相怜的实体书店如今也在生死边缘挣扎着。 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在缝隙里奄奄一息,又是什么让曾经风光无限的书店行业的巨头一个一个落下? 物理书店未来的出口在哪里?

物理书店的寒冷的冬天

在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店,前几天满架子的书现在被很多人买走了(/k0 ) ),剩下了很多裸露的书架。 被前客户捡到剩下的书,被后来人一个接一个地拿走,推着装满了很多“书虫”的购物车在店里穿梭。

但是,在距离三联书店只有一楼的书籍购买中心的五楼,记者看到许多民间书店都是麻雀窝,人影稀少。 “热闹的是三联书店。 我们什么也没有。 ’一位图书经营者告诉记者。

1989年入行的学联财经书店老板蔡先生,很少提到现在实体书店的困难和窘迫。 作为广州最早的私人书店经营者之一,他主张过着“田园牧歌”一样的日子。 当时房租很低,买书的人很多,利润也相当大。 但是,到了今天,他的书店只能靠赤字勉强经营。 蔡先生说,到年底租期结束后,他将和楼上的三联书店一样,与图书共度的日子告别。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广州图书采购中心是当地民间书店最重要的凝聚地,被誉为广州“最繁盛”的书城。 尽管如此,位于5楼的民间书店从高峰期的40多家相继关闭到现在的20多家。 相关人士表示,这20多家书店目前也经营惨淡,多数处于亏损状态,预计今后将陆续退场。

广州另一家民间书店聚集的中山大学西门文化街现在也在衰退。 这里聚集了十多家书店,现在只剩下四家。

整理一下物理书店的地理布局,就会发现很多书店走的是收缩路。 三联书店最初位于图书购买中心的三楼,但由于租完了退到了房租更便宜的六楼。 六楼不能经营了,只好撤退。 中山大学西门的文津阁书店也一样,开始在一楼有门面,但之后一步步退居二楼。 从地理位置上看,很多书店都从中心区向周边移动。

事实上,迄今为止许多国内知名的实体书店轰然倒塌,或悄然凋零。

年1月20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的第三极书局正式关门。 从2006年7月15日开业以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损失数据。

想要打造国内最大的图书销售连锁企业品牌的席殊书屋也以失败告终。 在辉煌时期,在全国400多个城市拥有600家加盟店,最后倒闭或更换招牌,创始人席殊陷入出版社和加盟店的债务。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本行商会的数据,过去10年间,约有5成的民营书店倒闭,破产趋势不断加剧。

房租“贵如山”的互联网“深如大海”?

关于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分店结业搬迁的直接原因,书店负责人表示,租金过高,收入不足,给经营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中投顾问文化领域研究员蔡灵表示,截至2003年,同样面积的民营书店店面租金至少上涨了3倍,但利润来源并未相应增加,公司经营价格迅速上涨。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算账。 通常,图书的购买价格为图书定价的65%,加上流通环节的费用,到了书店后大约有30%的毛利润,但是书店的租金、人力、自来水等费用又必须占20%。 因此,剩下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如果书店客流量少,或者打折活动频繁,就有可能出现赤字。 以思乐原本位于上海浦东的店为例,书店年销售额约1200万元,但租金占销售额的1/3达到450万元,加上税收、水电、人力等价格,最终每年亏损300万元。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除了高昂的房租,更大的冲击来自互联网。 网络书店由于具有折扣率高、搜索方便、快递送达等优点,夺走了实体书店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许多随机采访的网民表示,他们选择在网上买书,不仅可以省钱,还可以送货上门。 一些书籍朋友更坦率地承认,先在实体书店看看想买的书,然后在网上订购。 书店似乎起着别人嫁妆的作用。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实体书店也提供折扣和快递服务,但这种销售模式带来了销量,大幅提高了价格,从而稀释了利润。 尽管如此,折扣大多不能低于网络书店。 根据易观咨询的数据,2009年互联网新增客户超过1000万人,日订单量超过10万件,日快递商品量达到30万~40万件,占图书市场整体份额的10%左右。

网络提供的在线浏览和免费下载等方法也进一步绕过了实体图书的网民,在网上看书成为了年轻人的大部分选择。

此外,由于精品书少、盗版、盗印市场不断分割市场份额等原因,进一步影响了实体书店的经营利润。

从以前传下来的文化并没有没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由著名的信息记者、出版家邹韦勇等创立,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设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1948年10月,三家店在香港合并。

1994年11月23日,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企业和广州中华商务贸易企业联合运营的广州三联书店开幕,广州三联也成为众多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但16年后,广州三联购书中心店店长彭意明面对媒体场面时,哭得哑口无言。 在书店不得不离开的现实面前,她已经没有解释什么的力量了。

三联书店在知识分子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书店的存在给世世代代的网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我知道书店马上要拆迁的时候,很多人感到很遗憾。 在他们眼里,三联书店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的栖息地,当大城市“无法接受”400平方米的书店时,似乎从以前就有文化流传,却没有安身之处。

季羡林在《我心中的三联“店格”》的文案中,把“我心中的三联书店的“店格”总结成了清新、庄重、认真、真实的8个字。 这个“格”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跃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酝酿逐渐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

也有评论认为,三联书店在知识分子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人们不得不上升到文化层面去思考,而书店只是文化的载体,以前流传下来的书店的没落不足以像这样上纲上线。 虽然实体书店正在走向衰退,但在网上书依然爆炸性地畅销。 职业生涯的变化并没有减弱文化的传播,反而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文化得到了更有力的继承。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有媒体评论认为,正确认识图书零售终端在文化思想传播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出版的书以什么样的形式送到网民手里,充其量是个技术问题。 从这个立场来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因为,发达的电子商务和先进的电子阅读方法,在传递文化方面,明显比以前流传的图书销售和印刷形式更有效率,价格也更低。

“后实体店时代”的出口在哪里[/s2/]

关于实体书店的未来动向,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本行商会副会长王笑东在《每日经济信息》的采访中悲观地表示。 根据商会在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和会员反映的情况,剩下的五成书店今年还有一半可能倒闭。 蔡灵也认为,从目前民间书店的经营状况来看,如果不尽快采取较为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快关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也有观点认为将来民间书店的8成会迎来终结。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对于岌岌可危的实体书店来说,未来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王笑东认为,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实体书店,特别是民间书店越来越多的支持。

蔡灵说,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民间书店可以用“拥抱”作战的方法来应对。 即特定地区的民间书店结成联盟,提高与上游出版社谈判的话语权,适当延长账期,缓解资金问题给书店经营带来的压力。 在下游图书销售环节,可以共同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新闻共享,向网络图书销售一步步迈进,提升销售业绩。

此外,民间书店在多边经营方面也可以复制。 虽然受到网络低价销售的影响,但实体书店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为网民提供最直接的阅读体验。 蔡灵认为,民营书店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为网民提供良好的图书购买、浏览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稳定客户群。 事实上,许多书店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例如,北京晓风书屋结合了图书采购、绘画展示销售、讲座、电影鉴赏等,创造了多样化的时尚概念。 广州的唐宁书店因创意商品和diy而备受欢迎。 但是,这些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物理书店的衰退还不清楚。

“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彭意明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书店拆迁后,将选择地点重新开业,关于新店的具体地址,书店高层有安排,解决拆迁事件是首要职责。

在整个实体书店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等待三联书店仍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交通量大的地方租不到,交通量少的地方赚不到,在瑟瑟发抖的前进中,三联书店也在反思如何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走上新的道路。

标题:“广州“三联”撤场调查:书店难敌房租与网购夹击”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3722.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