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2021-07-07 13:00: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77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贸易连续4年虚增利润总额2亿6600万元,继南纺股票之后,再次成为明显的业绩造假“大事件”。

上海今天公告称,企业已经接到上海证券监督局的《行政处罚预先告知书》,企业报道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已经上海证券监督局调查审理完毕。 从2008年到2008年的4年间,企业累计虚增利润总额达到2亿6600万元,这中间的“窟窿”不会因年的大亏而一次“弥补”。 令人惊讶的是,回顾上海2008-2008年的业绩,即使不造假也只需要一年就面临亏损风险,这与以往南纺股凭借业绩造假也不出现亏损的动机明显不同。 其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值得深究。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多年的利润还在大大地造假

根据上海贸易今日发布的《行政处罚预告知书》,2008年至2008年间,作为企业全资子公司的上海燃油为了掩盖虚增利润、账面损失,采取多种方式结转价格、虚增年末库存,导致上海贸易2008年至2008年年报。

具体数据为,上海物贸2008年起年报(合并)虚增资产、虚减营业价、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3275.75元、1.48亿元、5531.32万元、3030.76万元。

这样“操作”4年后,上海的物质贸易决定“填补”了虚增利润。 在不追溯调整虚假记载情况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体现年报中隐瞒的全部损失,当年净亏损达到5.93亿元,其年报中也开始存在虚假记载。

作为地方国有资产旗下的上市公司,这种大规模的伪装行为令人费解。 此外,追溯上述虚增利润,上海的贸易每年都不会扭亏为盈,也不会戴帽子或暂停上市。 根据此前的财报,上海物贸2008年至2008年净利润分别为7078万元、7157万元、1.03亿元、1.04亿元。 不考虑所得税因素,从上述业绩数据中扣除各年度虚增的利润总额,上海贸易2008年至2009年的实际情况为3年利润,1年亏损,其亏损年为2009年。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无论动机如何,都逃脱不了惩罚。 对此,根据《行政处罚预告函》,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上海证券监督局拟对企业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子企业上海燃料“惹祸”

根据官方资料,作为虚假的“祸端”,上海燃料并非等闲之辈。 该企业注册资金5亿元,立足于燃料油、成品油、化工原料、煤炭等专业行业,经营规模80亿元,肩负着保障上海燃料油市场供给的重任。

但是近年来,上海的燃料频繁出现,给母公司上海的物资贸易带来了很多麻烦。

年4月29日,上海物资贸易公告称,上海燃油于4月21日收到民生银行杭州分行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和追索,票面金额2000万元年4月17日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因拒付付款人浩泰石油,根据票据和合同的相关约定向上海燃油追索 另一方面,上海燃油根据可承兑票据的责任,预计按票面金额的50%的比例,承兑票据的责任损失为1000万元。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在此之前,年10月11日,上海物贸接到上海证券监督局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决定书》。 当时,上海证券监督局通过对上海燃料年第三季度未按预估库存数量、金额、延期确认材料采购结转库存商品数量、金额、要求计入费用、价格波动较大的库存及时进行减值测试、做好库存降价准备等方法,少算营业价格 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了少量计算,指出上市公司公布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报告没有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另外,记者表示,上海燃料因内部控制等问题导致资金链紧张,该企业多项业务陷入停滞状态。

这样对上海物资贸易造成很大负担的子公司,上海的物资贸易于去年10月转让给了大股东百联集团,价格约为3495万元。

上海贸易多年业绩捏造情况

年报净利润(万元)虚增利润总额)万元)审计机关

2008年7078 3276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2009年7157 14842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年10277 5531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年10364 3031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年-59326 -26680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标题:“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941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