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土地财政路径依靠难祛 地方卖地还债动力足”

“土地财政路径依靠难祛 地方卖地还债动力足”

2021-06-25 22:24: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06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胡健从北京来

上半年的财政账目很难说是乐观的。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是各地财政的普遍目标,与往年各省预算收入近55%以上的进度相比,今年的双过半任务几乎是压轴完成,凸显了今年财政收入工作的艰辛。

例如,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地方财政总收入142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达到72.4亿元,仅为全年预算的50.2%。

在这一背景下,土地又成为地方财政的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从年到年三年,35%的平台贷款将集中到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迎来债务违约高峰。 审计署和imf报告称,出售土地还债是中国许多城市的共同办法。

昨天( 7月10日,国土资源部下属机构中国土地测量规划院报告称,配合宏观调控需求,土地市场供应量明显紧张。 年中,各地出现财政压力,土地市场经过前期回暖逐渐升温,提高了不少供给力缓解了财政压力,保障了供给地计划的完成。

多因素导致的地方财政减产

受“增值税改革”改革范围扩大、经济呈下滑趋势的大环境影响,今年各地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出现了小幅下降的现象。

在过去的一年中,可以实现55%以上的年度预算收入,但现在能掌握到这种程度的人很少。 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日前公布的数据,1-6月,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368.84亿元,增长13.2%。 其中,税收收入实现2755.99亿元,增长14.8%,税收占81.8%。

今年的钢铁、石油化学、船舶制造业等单点重化工领域和敏感领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利润大幅下降,不少公司实际处于亏损状态,增值税和所得税增长率下降明显。

这一现象在煤炭大省山西最为明显,1至5月,山西煤炭生产公司所得税入库39.9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4.26%,减少20.83亿元。

山西省国税局收入规划核算处处长杜飞彪表示,目前山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煤炭领域营销和公司利润持续下降,经济结构“一煤独大”的格局在全省国税系统组织收入风险空前加剧。

虽然“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的扩大也对地方财政有一定的影响,但列入“增值税改革”科目的增值税收入全部纳入地方财政。 但是,由于试点公司平均税负的降低和下游制造流通业可抵扣税款的增加,改革后的地方财政将被减收。

以金华市为例,1月该市试点公司因税负因素直接减税额约1200万元,下游制造业、流通业因扣除增加间接减增值税约1600万元,按“增值税改革”100%、增值税25%的共享比例测算,1月地方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很难去

在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的背景下,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开始达到顶点。

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斌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为两本账,土地转让收入是政府性基金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普遍来看,土地财政的表现强于公共财政。

今年前5个月,杭州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42.8%,但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169.6%,累计实现309.33亿元,占预算的74.8%,其中,大头为土地出让收入,达到300.96亿元。

广州市宣布,今年土地转让收入达到33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比去年同期激增95亿元以上。 地方土地出让的意愿增强也有其背后的原因。

张斌表示,虽然经济增长放缓,但地方财政有基本公共经费、建设工程后续资金支出等大额支出,这些都无法削减,银行间“缺钱”也将影响下一个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因此地方财政压力依然很大。

以广州为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广东省政府计划在未来三年花1.41万亿元推进广东基础设施投资,以免广东经济增长轻易被江苏等省超越。 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当然要发挥模范作用。

他说,在本市财政收入增长不乐观的情况下,广州市只能继续启动“城市经营”的理念。 虽然“城市经营”的理念很好,但其核心依然是城市经营的土地,要通过招商等方法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出让金,市里很高兴看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标题:“土地财政路径依靠难祛 地方卖地还债动力足”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6235.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