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 财政部为土地财政正名”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 财政部为土地财政正名”

2021-06-23 22:1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65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钱从北京微发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土地出让面积和土地收入直线下降,土地出让收入比去年同期下跌36.1%,土地财政何去何从尤为引人关注。

财政部官网刊登文案《正确认识“土地财政”》,称土地收入具有公共性,承担一定的公共职能。 “在现行土地制度下,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土地转让收入,这得益于国有土地市场化配置方法。 ”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术研究院研究员张斌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土地财政既有城市化高峰期融资诉求,也有预算法本身的原因,是4万亿元背景下城市化建设融资压力带来的,有周期性原因和城市化原因。 短期和长期都不是常态。 未来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土地财政也将进入常态。

土地收入具有公共目的

刊登的文案作者是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书记刘尚希。 文案指出,“土地财政”是我国的特殊现象,是在土地公有制和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工业化、城市化、住房商品化迅速推进,土地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杠杆作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带动的经济快速发展。

年,地方土地转让净利润8653亿5100万元,主要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年地方土地转让收入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6810.69亿元,减轻了地方常规公共预算收入的这些支出。

文案指出,土地在收入上承担着公共职能。 “中国的土地转让收入不仅担负着政府实物资产向货币资产形态的转换,还承担着农民转移、土地用途转换、公共设施建设等重要公共职能。 ”

张斌认为,未来的土地财政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发挥作用。 资金筹措规模和抵押都没有关系,一方面地方拆迁价格越来越高,土地净利润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越来越不景气。 “由于内外因素,城市化融资功能弱化,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土地金融杠杆效应下降

近年来,社会上广泛认为土地转让收入规模的大小与中央财政集中度有关。 即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少了,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所以地方政府通过多卖土地、上涨地价来增加收入,从而大幅增加土地转让收入。

文案引用数据表明,土地转让收入规模大小与中央财政集中度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不能说中央取得太多了。 (实际上中央不到一半。 )如果地方拿多了,地方政府就会依赖“卖地”来增加收入。 很明显,把地方“卖地”直接当作中央集中度高的东西是牵强附会。 ”

文案指出,地方土地转让收入迅速下降,原因是经济增长率放缓、市场诉求减弱。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明显,土地收入增长变化与经济越来越相关,而不是中央财政集中度。 ”

张斌说,以前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是正向反馈的作用。 虽然财政曾协助房地产暴涨,但现在这种趋势逆转了,起到了负面反馈的作用。 房地产下跌,土地卖不出去,经济增长也受到抑制,相对于过去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动力越来越弱。

文案指出,当前地方债务存量规模较大,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紧缩,土地金融杠杆效应下降,经济增长率下降,多种因素叠加,地方财政压力日益加大,必须高度警惕区域性风险扩散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称,截至年底,84个主要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40.39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7.76万亿元。 张斌说,为什么地方选择抵押而不是直接出售土地,首先是土地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去,通过判断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获得融资。 “现在房地产下跌,土地贬值,但是作为地方政府抵押物的土地面临着价值无法重新评估和变更的问题。 ”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 财政部为土地财政正名”

文案最后指出,“要用改革的方法加强地方财政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防止财政风险对经济风险雪上加霜。 根本途径是鼓励创业创新,优化结构,增强地方经济增长后劲,扩大税源,形成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 ”

标题:“土地出让收入下滑 财政部为土地财政正名”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569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