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2021-06-22 00:28: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3397字,读完约8分钟

我国实行双子女政策,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井喷”趋势,助产师从业人员不足。 在政策背景下,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于年开设助产师高职专业,成为北京市第一所拥有助产师专业的高职院校。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这些年可以毕业的36名学生已经被北京多家医院“盯上”,学生完全不用担心就业问题。 但是,学生取得“双证”,就业一年后即可正式就业。 中间有一年的宽限期,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用人单位的压力。 另外,由于社会认识等的影响,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很少。 专家建议,中国应建立独立助产士培养体系,提高助产士教育质量,弥补人员不足。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现状——学生在多家尚未毕业的医院“夺人”

“我现在压力很大。 ”说这句话的时候,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招生、实习、就业办公室主任石忠洋的语调中流露出喜悦。

年,学校在护理系下开设助产师高职专业,只招收女学生,学制分为三年制(高中生起点)和五年制)中学生起点),第一年分别录取36人和40人。 现在,3年制的学生是大学2年级学生,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了。 学生还没毕业,石忠洋经常接到医院“要人”的电话。 “我们不是不给人,而是学生的数量真的很少。 ’石忠洋笑着说,因为他的“压力”不能满足医院的诉求,担心医院对学校有意见。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其实,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助产师的中职专业,3年前停止了招生。 “学校只有到了2010年才具备举办高职专业的资格。 到了2010年,考虑到国家二子政策和学校现有的专业特点,我想做助产师的高职专业,也去了北京多家医院的产科调查。 ”石忠洋表示,医院当时反馈助产师急需,希望学校能培养高职水平的学生。 由此,学校产生了设立专业的信心。 “现在,我认为学校当时的预测是准确的。 ”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据石忠洋介绍,朝阳医院西区、友谊医院、世纪坛医院、安贞医院、妇产科医院等医院均与学校取得过联系。 二孩政策放开后,朝阳医院西区人事处处长左兴华急忙打电话给石忠洋。 “在双子女政策后,我院为保障西部地区的妇女保健工作,增加了300张女性床位。 其中产科床位170张,助产师不足。 ’左兴华说,医院目前直接需要30名助产士,预计明年的诉求量将更大。 “我们每年都从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记录。 我希望学校扩大招生计划,给我们更多的人。 ”。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医院的投诉大对学校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对学校来说有时也觉得有点“难”。 去年,学校最后一名助产师专业学生按照惯例去了教育医院的妇产科医院实习,希望有几家医院找到学校,学校也安排学生过去实习。 听到医院的请求时,学校也考虑转移一部分学生去实习,但被妇产科医院拒绝了。

后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还是让学生在妇产科医院实习。 “医院都想‘水附近的大楼先得月’,学生实习中掌握着生源。 ”石忠洋的解体。

调查——差距大与专家不满助产师的现状相矛盾

助产士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专业的现状怎么样? 学生的考试情况怎么样? 北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助产士缺损较大

本月22日,市卫计委召开了年全市妇幼健康实务会议。 会议指出,全面的双子女政策得到实施,本市孕产妇生育数量持续上升,年自然年比年同期多出生约10万人,增长62%。 北京妇产医院今年头两个月的月平均分娩量超过1200,意味着每天约有40个婴儿在这里出生。

由于新生儿数量的“激增”,各医院的助产师在某种程度上不足。 按照国际标准,助产士与分娩妇女的比例为6∶1000,而我国的比例仅为0.03∶1000,证明我国每10万人口中只有3名助产士,助产士缺口极大。

在北京妇产医院工作10多年的助产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多年后,医院现有助产师明显不足。 “我们有40多个助产士。 除了怀孕、请假的人外,实际上有30多名助产士在工作。 ”她说,大家分成四组,每组进入一个班次,一个班次长达12个小时。 由于产妇过多,一名助产师必须与许多产妇对接,负责护理、输液、分娩等多项工作。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我们组的8个人在今天一个多小时内生了6个宝宝。 而且,还有10多名孕妇在待产。 我们也必须兼顾。 ”根据这位助产师的例子,一位同事工作中的微信运动数据有2、3万步,“我们总是在生完孩子后,关注计划生育的孕妇的情况。 ”。

学校两年没招满人了

石忠洋有点担心的是,助产师的专业就业前景很好,但考生的申请情况并不乐观。

以高职三年制招生情况为例,年,学校计划招收40名学生,最终录取36名。 年,学校将招收35名学生,最终录取34名。 这意味着学校连续两年没有对学生进行记录。 今年,学校助产师专业可以进行自主招生,招录比为约1:1.4,但就业前景如果没有助产师专业的护理专业人员,招录比将达到1:1.7。

究其原因,石忠洋认为与社会认识、考生家长的担忧有关。 “当我们传播到高中的时候,高中生听到这个专业时摇头,不理解,也不敢向这个专业报告。 ”石忠洋说,父母也有心理顾虑,认为这是生孩子的工作,没有护理专家听起来很开朗。

为了增加助产师专业的生源,学校一旦看到学生报告护理专业,就会“推销”助产师专业。 石忠洋说:“我们并不是引诱学生一定要报这个专业,而是负责任地告诉学生这个专业的就业和快速发展确实是有利的。 ”。

该校助产师专业的大二学生钟茜也不敢报告,而是经过了乐于接受这个专业的过程。 起初,助产师的专家听起来可能有点不自然,但我听在医院工作的姐姐说助产师就业很好,每天迎接新的生命很幸福,所以决定报考。 经过两年的学习,钟茜越来越赞同姐姐的说法,“经常有老师跟我们说医院缺少助产士,我们来得很麻利。 我们也听着很开心。 ”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再过几个月,学校第一批高职三年制助产师专业学生将接受实习。 “可以预测这些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在就业协议上签字。 ”石忠洋表示,助产师专业已经成为学校的主要推广专业,下一步我们将扩大招生指标。

在学生只有取得“双证”才能独立工作的今天,助产师专业的学生和医院都面临着不自然的局面。 助产师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依靠护理系。 学生在取得护士执照、助产师证后可以独立工作,中间有一年的宽限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很快缓解医院用人单位的压力。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学部长孙桂荣表示,根据相关规定,助产师专业学生必须首先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在医院工作1年以上或分娩多少例后报考助产师资格证。 考取助产证后,学生可以独立工作。 孙桂荣认为,助产师学生在报考助产证之前还必须参加护士资格考试,但护理在学生工作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此外,学生工作一年后才能报考助产师证,其间有周期。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但是,助产师的学生培养周期长也会影响助产师的职业属性。 孙桂荣表示,目前,高龄的高危产妇更多,对助产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产妇分娩时,助产师不仅要负责助产,还要密切关注产妇、婴儿的状况,遇到紧急情况,助产师必须具有独立的评价能力、敏捷的思考能力。

因此,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的护理知识外,还需要着力学习产科、妇科、儿科等多方面的专业信息。 “学生大一学产科,大二上学期学儿科、外科,大二上学期学妇科,大三去医院实习8个月。 ”孙桂荣表示,除本校专职教师外,学校还邀请具有专业资格的医生、助产士教授专业课。

专家观点——专家建议建立独立助产士培养体系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提出,我国必须建立独立的助产师高等医学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助产师教育质量,实现母子就业的供给侧改革。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王松灵表示,双人政策的实施将增大我国助产师的诉求,人员供给存在“断崖”,需要引起观察。 此外,助产师的培养体系也存在问题。 “我国助产师中86.4%的最高学历在大专以下,原本以中专学校为主,但现在是大专,此外,该专业被置于护理系之下。 ”王松灵表示,助产师专业性强,不轻易分娩,必须具备妇科、产科、儿科、护理4方面的知识,置于护理系之下不能比较有效地提高这一专业性。

“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举王松灵的例子,在国外,助产师的专业有从本科到硕、博的独立教育体系和作用体系,属于高等医学教育。 对此,王松灵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独立助产师学科专业,改变现有助产师专业教育属于护理学科的被动局面,改变现有助产专业和妇幼专业起点低的问题,在医学院校、护理学院等地设立本科起点助产师专业,

王松灵还透露,首都医科大学正在申请助产师的本科专业,如果得到批准,今年可以招生。

标题:“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呈现“井喷”多个医院“抢”在校助产专业生”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518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