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2021-06-17 08:1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16字,读完约4分钟

今天( 7月1日) 6点06分,上海至南京的第一辆高铁列车轰鸣着离开上海虹桥站时,该列车的名称也从2008年开工时的“沪宁城际铁路”悄然改为“沪宁高铁”。

两年来,随着名称的变更,是持续上升的投资总额。 开工时预算总额为394亿500万元的沪宁高铁,目前已经完成投资近500亿元。 但是,在巨大的投资之下,关于高铁收益前景的争论仍在继续。

目前已投入近500亿

6月30日,许多上海铁路局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拒绝透露沪宁高铁的实际投资额。

2008年7月,沪宁城际铁路开工时,项目企业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宁城铁企业)。 根据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的资料,沪宁城铁企业由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江苏省和上海市三方共同投资设立,负责沪宁城际铁路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该企业注册资本暂定为191亿元,其中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和江苏省各出资81.175亿元,占资本金总额的42.5%,上海市代表出资的上海申铁投资有限企业出资28.65亿元,占资本金总额的15%。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当时沪宁城铁建设总投资预计将达到394.5亿元,江苏方面的出资方包括江苏交通控股有限企业、江苏国新集团等。 但是,这一投资概算显然不能满足随后建设的需要,项目投资总额也上升到432.83亿元。 随后,沪宁城铁企业获得了中国银行( 601988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参与设立的沪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贷款,总额达197.25亿元。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检察院铁检分院、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日前获悉,沪宁高铁已完成投资近500亿元,同时未发现违法违纪案件。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建成的沪宁高铁全长近301公里,全线共有21个车站,其名称也由沪宁城际铁路改为沪宁高铁。

利润前景令人担忧

“改名的原因可能是铁路从最初设计的200公里/小时提高到了300公里/小时。 ’不愿透露姓名的铁路解体师对记者说。

另外,在票价方面,沪宁城铁企业申报称,获批的票价方案为时速300企业至350公里的高铁全程一等座233元、二等座146元。 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的高速列车实行原有的票价。

值得注意的是,沪宁高铁开通后,往返于上海-南京的“d 5401-d 5450”25班列车全部停运,上海-南京之间也取消了普通速d字头直达列车的选择,只保存11列通过d字头列车。 为工作人员每周往返沪宁几天的仇先生说:“高铁目前只有2趟高速直达列车,其他列车需要停靠21个车站,所以并不比高铁快多少,票价贵了很多。 一等车票价上涨了57%,一等车票价上涨了近100%。 ”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据记者调查,目前运行的沪宁两地之间的高铁一般在2小时至2小时30分钟之间,二等座票价93元,一等座112元。 停靠在多个站点的高铁的运行时间也接近2个小时了。 “这应该是首先在沿线地区也设置高铁网站的结果,结果各地的居民有移动的必要,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想法。 ”上述铁路拆船师说。 “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原来的高铁移动,但是现在只有‘坐高铁’。 ”仇先生说。

“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上海铁路局表示,为充分满足各类旅客的需求,沪宁线目前运行的丁字头、丁字头、普通列车将于7月1日以后继续运行,旅客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另外,关于高运费是否会带来利益的讨论还在继续。 数据显示,以前运行的京津高速铁路在年运量达到3000万人次的情况下,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间客流量还不到2000万人次,价格支出18亿元,销售额仅为11亿元,亏损7亿元。 “高票价可能带来的是空座位。 对价格敏感的旅行者可能会以更自己能承受的方式出行。 ”上述拆迁师认为:“但是,运营方仍需要面临高额的银行利息、设备维护、折旧费等大量固定价格支出。”

标题:“沪宁高铁7月1日起首发 乘客担忧“被高铁””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389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