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杠杆率管理新规出台 部分银行“收红包””

“杠杆率管理新规出台 部分银行“收红包””

2021-07-07 08:1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10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邓莉苹果出生于深圳

2月12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修订版。

与原版本相比,修订后的《办法》维持了原基本框架和杠杆率监管要求,同时调整了汇票、保函、跟单信用证、贸易融资等表外项目的计量方法,进一步确定了衍生产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等开放的计量方法。 并对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新闻披露提出了更确定、更严格的要求。

按照规定,商业银行合并表和未合并表的杠杆率均不得低于4%。

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定量测算结果显示,修订后的《办法》显示,我国相关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水平有所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没有提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银监会此次调整是按照国际监管准则在国内进行调整,新的《办法》将提高一些银行的杠杆率,银行也可能更加远离监管限制指标。

银行的实际杠杆率上升

杠杆率是指商业银行一级资本与调整后表内外资产结余的比率。 的杠杆率水平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资本越充足,防范风险的能力越高。 巴塞尔委员会于年12月引进了杠杆率指标,作为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的有益补充。

银监会于年6月发布了原《办法》。 但是,巴塞尔委员于年1月修改了杠杆率国际规则,中国银监会于年11月就原《办法》的修改征求了意见。

曾健成说,原来杠杆率是新指标,银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反馈意见,根据原指标,对银行的业务限制将加大,因此巴塞尔委员会调整了指标,中国银监会也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了相关调整。

修订后的《办法》维护了原有的基本框架和监管标准,共有5章、25条和3个附件,规定了杠杆率监管的基本概要、杠杆率的计算方法、披露要求和监管等。

表外业务方面,原《办法》规定,随时可无条件取消的贷款承诺按10%的信用转换系数计算,其他表外项目按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计算。

修订后的《办法》中,除随时可以无条件取消的贷款承诺外,其他应收票据、保函、跟单信用证、贸易融资等表外项目均不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而是根据具体项目分别为10%、20%、50%

对此,曾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原计算对不同表外资产为相同系数,但目前需要根据资产调整系数。 根据新的计算,提高了银行的实际杠杆率,使得银行可以稍微远离监管限制指标。 但是,与国外银行相比,大部分国内银行在证券、衍生品等业务上的规模并不大,整体影响不大。 由于各银行的表外项目、衍生产品等占有率不同,上述调整对各银行的影响也不同。

“杠杆率管理新规出台 部分银行“收红包””

严格杠杆率新闻公开

另外,在衍生产品资产的计量方面,修订后的《方法》进一步细化了衍生产品资产的计量方法。 根据原《办法》的规定,衍生产品的资产按照现期风险暴露法计算,不允许抵扣抵押品。 修改后的《办法》规定,除符合规定的合格保证金外,基本上不允许向质押扣除。

值得观察的是,与原规定相比,修订后的《办法》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相关情况的披露提出了更确定的要求。

新《办法》规定,国内外已经上市的商业银行,以及未上市但上年末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商业银行,应当每季度披露一次杠杆率指标新闻,每半年按照规定的样板披露杠杆率相关情况。 其他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按照发布财务报告的频率披露杠杆率指标新闻。

过去,人们认为对资产规模在一定标准以上的银行更严格,是按照国际标准制定的。 巴塞尔协议当初提出的约束也是以与大银行进行比较为首要,从整体上看,杠杆率的要求对大银行的影响将大于小银行。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杠杆率监管,有利于防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度扩张和风险,控制金融体系的杠杆水平,同时银行运用内部模式进行监管套期保值,保障银行体系维持一定水平的合格资本

“”

杠杆率概述

◎释义)杠杆率是指商业银行一级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结余的比率。

◎优点:简单、透明、无风险敏感性。

◎利润)有利于防止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控制金融系统杠杆化程度,也有利于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进行监管套期保值。

标题:“杠杆率管理新规出台 部分银行“收红包””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9352.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