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中国版QE传闻再起 业内更看好货币工具扩容”

“中国版QE传闻再起 业内更看好货币工具扩容”

2021-07-03 16:16: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万敏出生于北京

4月27日,中国版qe的热度再次高涨。 据当天路透社中文报道,中国将很快公布新的量化宽松政策( qe )。 中国央行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的方法投入基础货币,以此来撬动信贷投入,降低整个社会的长期融资价格,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德国交易所旗下通讯社mni引用无名氏的话说,中国央行正在考虑采取非常规政策措施,以重建资产负债表,振兴经济。 这包括从市场直接购买地方国债。

这两个信息都没有得到中央银行和相关部门的回应。 但是,a股市场周而复始地大涨,表明当前市场对政策方面的风起云涌非常敏感。 而且,昨天人民币兑美元下午迅速下跌,收盘价为6.2206元,创下一个多月新低,日跌幅达0.41%,为13个多月来最大。

"购买地方债是违背改革目标的. "

事实上,这不是中国版qe概念的首次出现,今年3月市场上流传了“10万亿元的中国版qe即将上市”的消息。 当时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说:“中国版qe是一句诡诈的话。 地方债务置换是在国务院对地方债务的批准规模下,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同行为。 ”。

从近期江苏省地方债未按期发行的现实来看,银行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买卖”还不容易谈。 “这是经济实力还很强的东部省地方债,中西部地区的省债会怎么样,很难想象。 ”一家商业银行投行部门的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流动性和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债对商业银行吸引力较低。

据悉,此前为了鼓励商业银行购买地方债,央行可能考虑通过允许此类债券抵押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 交银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央行可能会允许商业银行以地方债为抵押获取央行资金,这可以视为某种程度上的地方债务货币化。 这种操作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债务压力,另一方面防止了外汇占用金的萎缩,实现了基础货币的投入。 “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涉及更高层次的政策布局,但至少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相关的文件。 ”上述银行家说。

“中国版QE传闻再起 业内更看好货币工具扩容”

从传言的中央银行和市场直接购买地方国债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实际执行,将与以前的财政为地方债兜底一样,不具约束力,“底线过低”。

实际上,也不符合央行一贯谨慎行事的风格,“从改革的角度来说,直接购买地方债是违背财政改革目标的,但财政改革的目的是约束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使借贷过程更加透明化。 ”。 汇丰银行以前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qe效应不如准利率下降

“购买商业银行资产、购买地方国债、对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注资行为”,构成了传说中的中国版qe的主要文案,迫切呼吁在一季度各经济数据疲软后,政府有必要增强对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心 “如果这些政策得到执行,将对银行的流动性补充非常有益。 ’一家大商业银行资金部的人说。 但是,他对央行是否已经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补充流动性还持保守看法。 中国现阶段基准利率仍然远远高于零,存款准备金率也大幅下降空。 无论是直接降息还是降息,都会起到稳定流动性,诱惑实际利率下调的作用,效果更直接。

“中国版QE传闻再起 业内更看好货币工具扩容”

另外,还包括一点定向流动性工具,央行也没有减少招聘频率。 上述分解者认为,扩大psl的合法抵押范围,仍然是最近的最佳选择。

关于资金如何流向真正有诉求的实体经济,仍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对商业银行来说,目前的流动性水平不紧张,但对实体经济的期望不高,找不到足够高质量的贷款对象。 扩张同业资产或以各种方式“趋虚”,是比投入实体风险低、收益高的方法。 据海通证券拆解消息,截至年一季度末,理财资金通过这四个渠道流入股市的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

标题:“中国版QE传闻再起 业内更看好货币工具扩容”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837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