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高铁外卖来啦 今天起27个站点纳入供餐试点”

“高铁外卖来啦 今天起27个站点纳入供餐试点”

2021-06-20 13:28: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21字,读完约4分钟

从今天开始可以上高铁27站的试行网络预约服务

中新网北京7月17日电从今天开始,乘坐高铁出行的人们将迎来新的便利,铁路部门将在全国27个主要高铁客运站开通高速列车网络预约服务。 订购手机后,不仅可以享受高铁餐车的便当,还可以享受沿途社会企业品牌的餐饮、送饭、坐车的服务。

那些网站、列车上有外卖服务吗?

——27个高铁站可以参加供餐试验,g、d字型列车可以预约就餐

根据中国铁路总企业此前公布的信息,从今天开始,乘坐g、d形列车出行的旅客可以通过12306网站、手机APP等方式预约列车餐车供应的餐食,或预约沿途餐食站供应的社会企业品牌餐食

此次试点的供餐站共有27个,主要是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杭州、西安、沈阳、长春、武汉、济南、福州、厦门、长沙、成都、重庆、兰州等省会的高铁客运站和计划单列市所在地

乘客们怎么预约吃饭?

可以在12306网站上订购的所有支付宝( Alipay )服务员都可以支付

从具体的订单操作来看,高铁上的外卖订单流程也很简单。

据悉,旅客在12306网上预约成功后,会收到是否预约的提示,旅客需要确认预约时,会按照页面功能的提示进行处理。 页面上显示铁路部门提供的各种便当、小吃,还显示与铁路合作的社会企业品牌的饭菜种类和价格,旅客只要预约即可,可以采用支付宝( Alipay )和微信支付的餐费。

通过电话、车站窗口、代理商、自动售票机等其他方法购票的旅客,也可以在12306网上预约。 预约时需要提供车票的新闻和联系方式的新闻。 所有预约的餐费(包括配送费)都按照社会网络预约规则办理。

旅客成功订餐后,铁路站服务人员将送餐送到订餐客人指定的车辆和座位上。

据媒体报道,预约的游客在网上办理退票、改签、改站后,系统将提醒旅客退票。 在12306网站上自动跳转的页面可以自己进行退票,商家自动设定退票时间,停止退票时间。 在车站窗口办理退票、改签、改签进站旅客后,票务系统将显示新闻,窗口工作人员提醒旅客在网上自行取消就餐。

高铁的配送有什么障碍?

——12306网的正牌铁路部门监督业者

迄今为止,旅客乘坐高铁时饮食选择并不多,除了自带食物外,只能选择火车餐车提供的快餐。 但是,由于味道单一且价格昂贵,高速铁路快餐也在近年成为社会话题。 这次高铁的餐饮服务网络化后,旅客的选择肯定会更加丰富。

中国铁路总企业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铁路部门根据开放合作、许可经营的思路,向社会餐饮公司开放铁路网络预约平台,所有符合规定的餐饮产品均在12306网上注明价格,可供旅客选择。

铁路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监督网络平台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配送公司等的相关资质、准入条件、饮食卫生等,努力为旅客提供安全放心的饮食食品。

高铁外卖什么都行吗? 据媒体报道,这些供餐网站经常提供快餐和地方特色小吃。 例如,现在郑州东站的配送餐厅有德克士、萧记烩、乐稻港式茶餐厅。

网民对高铁的外卖表示赞赏

(/S2 ) )“边吃火锅边唱歌”真的能实现吗? [/s2/]

“特色小吃被送到了高铁上,高铁成了移动美食城市啊”“高铁这么方便,越来越不想坐飞机了”“赞扬高铁老板这次的开放态度”……一旦在高铁上出现可以叫外卖的消息,就会想到,

但是,高铁的外卖价格比市场贵很多吗? 虽然停车时间很短,但是上班前能按时上车吗? 遇到质量问题或配餐错误时,高铁上怎么维权? 即使注意舆论对“高铁运输”的讨论,也会发现很多网民在观望。

另外,有网友认为,高铁运营本身有特殊性,在外卖上可以选择的种类、可以提供的数量都有限制。 例如,考虑到高铁车辆的密闭和运行安全等,“一边吃火锅一边唱歌”的操作可能很难实现。

但有评论认为,中国铁路首次向社会开放了餐饮服务的大门。 这样的探索都是肯定的,铁路部门发布“网上订单服务”不仅满足旅客的餐饮诉求,实现餐饮供应多元化,还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供应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整体餐饮服务质量,

标题:“高铁外卖来啦 今天起27个站点纳入供餐试点”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4772.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