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最后一波机会”

“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最后一波机会”

2021-07-16 10:04: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5562字,读完约14分钟

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注定行情会下跌。 被风吹走的成千上万的散户,命运多舛是不可避免的。

据a股证人谢荣兴说,在最先开始炒股的人中,有不能输,大跌以后,“喝酒疯了的人,也有神经失常的人”。 美好的回忆不少,但大部分还是酸疼。

因此,今天仍活跃在股市上的第一代牛散的故事和经验,备受称赞。

李志林、大老李、杨百万、应建中,这些常绿树背后,都埋下了改革的伏笔。

正在兴起的国有企业混合全制改革,在他们眼里,可能是中国股市最后政策全面推进的投资机会。

改革总是带来受益者,政策带来利益的机会总是被有准备和远见的人所拖累。

李双城,被称为“大老李”,曾是上海染化七厂的普通工人,在股市中很有名。 他擅长股票的理论,至今仍有无数的粉丝。

李志林绰号“哲学家”,博士出身,在像走马灯一样改变了许多职业后,手持哲学辩证法这一宝石,在散户中的影响长年不衰。

杨怀定,搞了20年“草根股神”。 如果你问我有多少资金,他一定会回答你“不是叫我杨百万吗”。 一百万美元就可以了。

上海滩初代炒菜大户,就是这些名字的共同写照。

今天看起来更有故事意义的是,在a股市场经历了20年的牛熊轮回,浪花夺走了英雄。 他们是为数不多的幸存牛散。

其实,秘诀并不那么深奥。 李嘉诚说,是地区、地区还是地区。 而这些牛散的鼻祖们则称之为“改革、改革或改革”。

【牛散股市】猛扑的4次大富翁机会

a股市场20多年来剧烈波动,指数暴跌,行情变化比翻书还快,但如果我们掐指一算,这期间经历的老股东们真正“扑上来”的发财机会,大概有4次。

这四次机会可能都注定要由政策推动——认证、股权转移、b股国内开放、股权分置改革。

特别是对于目睹了a股诞生的投资者来说,购买和转让股票无疑成为了难忘的记忆。

可以说,早期股东中,没有人不知道大老李。 本名李双城的他,原是上海染化七厂的普通工人,凭一张购买证明,给他一个绝佳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后,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发行和交易两轮开始启动。 1991年,上海先后发行兴业房地产、浦东大众2只股票,但买家过多,发行时需要大量警察维持秩序。

于是,当时主管证券市场的上海人民银行决定,1992年发行的股票凭股票认购证摇号认购股票。 需要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必须先购买认股证,然后根据认股证摇号在认股上签名。

也就是说,证券企业根据股票的发行情况,每年摇几个号码,多种股票短期内发行的,汇总起来摇个号码生成签名号码,由投资者购买。 股票认股证每份收30元。

三十元。 这对于当时月平均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普通人来说,不是什么小数目。 跨栏对许多人打了退堂鼓。 因为如果买了预约证也不签名的话,就等于花了30元买了废纸。

看清机会的李双成,一战成名。

他一口气买了3000张。 我买了当时最多的预约证。 “如果这些认购全部常规认购股票,大老李可能早就成了上千万的富翁。 ’资深股东说。

据统计,截至1992年2月1日止,认股权证已发放完毕,共有2077665份认股权证上市,认购者多为上海本地公民。

“很遗憾,李先生以100元的价格把这些预约证卖了大半。 ’据一位朋友说,尽管赚了两倍多,他还是很痛心。

但是,凭借这些购买证明,小李还是赚了第一桶金。 当时证券营业部的大户室门槛只有30万元,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去。

小李的故事只是个样本。 回顾一下,这200多万张购房证明是改革给投资者带来的第一个超额红包。

可以通过借买入证书来签下新股,在当时买入者多股票少的情况下,股价会暴涨,有了买入证书,就有了基本稳定盈利的机会。

一位资深股东表示,根据认购证正常认购新股,一张认购证可分4次认购,平均每张可带来数万元的利润,“这是发财的机会”。

事实还表明,股票认购是股市早期投资者的绝佳机会。 之后,开始向全国推广,但是后续买家太多,预约的中签率大幅下降,不能产生这样的财富效应了。

【疯狂的浪潮】敏锐的猎人幸福的记忆

错过购买证书的投资者正焦急地等待着下一次机会,兴奋不已。 通过转股,成就了他们中哪些敏锐的猎人?

把这场浪潮形容为疯狂也不为过。 收益很快就会翻几倍到十几倍。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华联商厦、东方明珠、上海金陵……参加的投资者大多赚得盆满钵满。

以东方明珠为例,4.5元的股价,出来时是45元,但一下子涨了10倍。

据投资者王先生介绍,当时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万元的上海金陵,没想到两年后就能流通上市的时候,一下子赚了十几万美元。

作为我国股市特有的产物,当时没有进行增发再融资,所以上市公司的资金筹措必须通过配股进行。 国家股份、法人股份的所有者放弃配股权,有偿转让给其他法人或者社会公众的,这些法人或者社会公众在行使相应配股权时购买的新股,是配股的转让。

根据当时的交易规则,可转换股票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流通,只能通过分红来实现收益。 由于红利收益微薄,无法获得分配股,因此此时国家股大多将自己的分配权转让给其他法人和社会公众。 另外,在大股东没有钱参加配股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将配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

这种不可流通的配股让敏锐的投资者嗅到了机会。

据参与的古股人士介绍,虽然规定一定期限内不能流通,但随着上市公司配股、转股、配股的实施,转股总数逐渐增大,影响股市流动性,监管部门开始放行。 2000年3月,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决定从当年4月开始,在2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允许股权分置上市流通。

股票可以流通了,其核心价值问题一下子得到了处理,大股东也成为了创造高股价的原动力。

和目前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一样,股权转换企业基本上都是高成长企业,公司股权分配资金投资的项目也是高收益项目,股权分配资金不断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中也有类似大冷股份和冀东水泥的典型例子。 另外,股价高的股票,主力有时也会乘机抬高股价。

“正好在卖掉上海金陵之后,用赚来的钱付了房子的首付。 ”王先生感慨说,现在房子涨了将近10倍,“真是赶上了好事。”

关于之后的b股投资行情,嗅觉敏锐,首先被有关系的投资者的一部分所吸引。

2001年2月19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布国内居民可以投资b股市场的决定,但规定国内投资者新入市的资金同年6月1日日方可以入场,该股市在巨大利润的支撑下诱发了激增。

在政策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由于大量买盘跌停高价参加集体竞价,卖盘跌停,B股全线无限涨停。 这种连续上升停止的状态从当年的2月20日持续到3月6日。 从3月7日开始涨停板到5月31日,场外资金的大量流入推高了井喷行情,两市均释放了2001年度的天量,在此期间b股上涨了近200%。

值得一提的是,当国内投资者可以购买时,海外主力资金已经开始撤离,6月1日以后进入市场的国内投资者几乎全线覆盖。 B股市场也由此进入调整,其中上证B股指数最高跌幅达到46%。

在这个政策行情中,嗅觉敏锐的投资者在海外开设账户,短短几个月内股价就获利了数倍。

王先生的一个朋友,以前购买钢管股(现宝信软件)一年多,尽管价格是8美分,但没怎么赚钱。 之后,在上述行情中,全部以1美元以上卖出,获利10几倍。

b股行情以后的股权分置改革,成就了越来越多股市牛人的美好回忆。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完整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股市划时代的里程碑。 随着股票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自2001年以来连续5年扫除阴霾,上证综指自1100点附近大涨,2007年10月16日触及6124.04点,指数涨幅超过5倍,这样动荡万丈的行情催生了无数投资神话。

在上述整体行情中,许多投资者购买钢铁彩电等大型蓝筹,年均利润往往是其四五倍。 但是,由于盛况衰退,股权分置改革也渗透了投资者的心理热情。

永远甜蜜的回忆,只有幸存的牛散。

【牛的消遣】特别年代的渴望宣言

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股市,受制度、市场、投资者结构等的影响,起伏不定,过山车行情频发。 但是,20多年来,产生牛散的原始动力没有改变。 那是投资者想借股票改善命运的渴望。

李森发,被早期股东称为“山东”,兄弟姐妹众多,父亲从事炒股小生意,生活困苦,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听说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股市,一天能赚几千元,李森拼命了。

用了几年的积蓄,一下子买下了所有的“小飞乐”股票。 几个月后,李森发现机会抛售,获得7万元的回报。

同样的命运让很多人发出了和“山东”一样的渴望宣言。

中国第一代股市的牛中,除了有博士学位的人和有大学学历的人之外,大多只有中学和小学的水平。 很多人“上山下乡”后回城知青,虽然不习惯股市这种一夜暴富的新事物,但我很感兴趣。

除了大老李之外,后来被称为杨百万的杨怀定,此前在工厂做仓库保管员,每月60多块钱的工资,吃不饱,但不会饿死。 对当时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有梦想的杨怀定来说,这显然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但是,谁也没想到股市之后的成绩让他们悲喜交集。

从1990年末到1999年,市场经历了5次牛熊更迭。 第一次大牛市自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来,挂牌只有8股,当时实行了上涨1%的跌停限制。 股指从96.05点开始持续上涨了两年半,终于达到了1429点,在两年间上涨了10倍以上。 在2007年全市大牛中也没有出现这样的涨幅的第二次牛市中,3个月大盘涨幅达到303%; 在第三次牛市中,一个半月大盘增加了两倍。

“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最后一波机会”

极盛不衰。 快速上涨后,市场也开始恢复价值,从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短短半年间,股价从1429点下跌至386点,跌幅达73%,下跌速度毫不逊色于2008年的下跌。

在这样暴跌的行情下,很多早期投身股市的人被无情地淹没了。

上海滩第一代大富翁中,现在仍然活跃的只有李志林、大老李、杨百万、建中等。 大多数早期的牛散,各自领先三五年,最终“消失”在市场上。

最初的大富翁炒股幸存者大多抓住了认购国债、炒作等机会。

“第一,运气好。 ”目前仍很活跃的李志林对记者表示:“当时股票作为新兴物参加的人还很少,很多人误进入了市场,只是运气好而已。”

有趣的是,早期股市还有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细节。

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到本世纪初,几乎处于无股不育的时代,由此引发的过山车行情令人吃惊。 但是,受限于新闻信息表达的条件,当时没有网络交流平台,投资者只能用以前流传的方法进行交流。 上海的“黄万国”街头股票诞生了。

据古股人介绍,当时黄浦区万国证券营业部门口,每天收盘后,众多股民聚集,许多投资者直到深夜仍在听专家解盘。

保护这些街头股票吧。 度过深夜的人们,抱着梦想,口渴着,期待着通过股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中,很多人从那里走向大户室,走向自己的投资殿堂。

【眺望风景】后无来者的掘金节点

今天,再次眺望上海滩的第一代股东,据当时“黄万国”营业部的谢荣兴社长说,除了一些人有美好的回忆外,大部分只有酸疼。

曾经有名的“三只首领”指的是杨姓三口的大户,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人的支撑场了。 20世纪90年代初,坐在拥有3000万元人民币的杨卫国,在失去了所有的钱之后,精神失常,流落街头。

谢荣兴表示,一些炒股的人没能赢得输赢,大跌后,“有人喝酒疯了,也有人神经失常了”。 “和我在一起的第一代投资者中,至今仍活跃在股市的只有少数人,”大老李说。

这些幸存者的共同秘诀是通过政策把握市场机会。

在李先生看来,股票买卖只有看准大势,才能赚钱。 李志林表示,中国股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产物,再加上股市的常规规律,独具中国特色。 由于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的支配,投资者必须了解大方向,由上而下进行选择,才能找到比较明确的机会。

“过去,股市基本上是政策市场。 ”资深股东王先生也认为,政策变化将迅速传向股市。 但是,要注意政策就需要辨别新闻。 “炒菜要关注人民日报和信息的同时播放。 特别是人民日报评论家的复印件,会给市场带来冲击吧。”

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互联网股票拉动的股市突然爆发,之后大盘持续了好几天,一些投资者对行情是否能持续表示怀疑。 6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特约评论家文案《坚定信心规范的快速发展》。 文案充分肯定了上涨行情,指出519行情不是过度投机,而是反映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运营的内在要求,是正常恢复性的上涨。 各方要求坚定信心,迅速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

“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最后一波机会”

16日,上证综指上涨5.23%。 王先生自己看了人民日报的复印件,坚定地选择了亿安科技。 “6月下旬以不到30元买入,8个月后以100元卖出,恢复了几年前全部损失。 ”

硬币总是有另一边。 在政策之下,人民日报不仅得到了暴涨的支撑,有时也被视为毁灭的幕后黑手。

1996年,上证综指从1月中的512点暴涨至12月11日的1258点。 5天后,人民日报发布特约评论员文案《正确认知当前股市》,大盘连续2天暴跌,上证综合指数分别下跌9.91%、9.44%,部分股票连续下跌。

这样的股市,李志林等众多牛散对政策机会尤为敏感。

面对目前的投资机会,他们纷纷表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是政策红利带来的最后一个整体机会。”

李志林表示,深化改革发放红利是既定之策。 无论从政治周期的角度还是经济现状的角度,勾结30年的国企改革正在进入新的窗口期。

“顶级设计落到产权这个核心命题,随着快速发展,混合全制加速推进,有利于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对占上市公司总数一半的国有资本来说,占沪深两市市值6成以上的资产等待重新估值。 ”

包括李志林在内的牛散鼻祖们忠告说,如果国有企业改革落实得好,给股市带来的将是堪比股权分置改革的投资机会。

标题:“资深股民忆A股20年四次暴富 当下或最后一波机会”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183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