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资源消耗过快促石墨烯概念大涨”

“资源消耗过快促石墨烯概念大涨”

2021-07-15 07:32: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38字,读完约4分钟

6月17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沪深综合指数下跌0.26%,深成指下跌0.23%,但市场上石墨烯的概念却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石墨烯概念股中方碳涨幅停止,乙烯-碳新材料涨幅9.93%,维科精华、金路集团、上海新梅等涨幅均超过4%。

对于昨天市场上石墨烯概念的爆发,一位证券公司拆船师对记者表示,从近期信息看,石墨资源滥采、开采富弃贫、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开采和加工呈现无序化状态。 这种情况很快就会耗尽石墨资源,但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得到的。 稀有价值高,可能是昨天石墨烯概念股暴涨的原因。 ”

廉价出售资源不能持久

上述券商对记者的解释,让记者想起了我国另一种稀缺资源稀土,但石墨烯领域面临的现状与稀土领域相当相似,粗放式经营、管理水平低,因此我国的稀土资源不仅没有市场价格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的稀土只能贱卖原材料,但石墨也一样。 一位行业专家表示,我国没有掌握石墨深加工的核心技术,但由于先进的石墨加工技术被美日欧盟等少数国家垄断,我国的石墨资源“低出高进”,外国“以买断代开采”的状态长期存在。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知的世界天然石墨储量约7100万吨,其中中国储量约55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77%,居世界第一。 但同样占世界储量的70%以上,同样是国家战术储备资源,但石墨不像稀土那样受到重视。 我国石墨产业是长期处于产业链中的原料供应商。

从价格来看,我国的石墨出口价格曾长期保持在每吨3000元至4000元之间,但在国外加工精制后进口到中国,价格从10万元变为20万元。 根据我国海关公布的数据,全年我国石墨出口量约58.55万吨,进口量7.6万吨。 这样的进出口结构已经持续了近30年。

相反,近年来稀土在政策上和公司层面都受到重视,但世贸组织裁定违反了我国稀土相同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也给我国的稀土领域敲响了警钟。 未来,我国在稀土领域的规范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此,石墨领域目前很少提及保护政策,有业内专家认为,要保持石墨领域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借鉴稀土资源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调控石墨生产能力,鼓励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动石墨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石墨产业的扶持,统一规划石墨产业,急需保护性开发石墨资源。

石墨烯的应用得到了展开

“不仅要保护资源,还必须看到技术上的差距。 以事实为例,一家石墨制造商表示,石墨一次产品以每吨约3000元—4000元的价格出口,但被加工为体工心脏瓣膜,价格达到12万元。 另一方面,我国核电站采用的“各向同性石墨”,来自日本的东方系碳大部分每吨约45万元,价格仅为5万元。 我国有原材料,但没有高端应用技术,所以我们只能卖材料,要钱。 ”业内人士悲观地想。

“资源消耗过快促石墨烯概念大涨”

但是,这一切都在改变。 作为一种新材料,应用显然是石墨烯迅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推进石墨烯的应用开发,宁波市相关部门去年推出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重要科技专项计划,3年共安排9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和支持石墨烯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 据悉,首批石墨烯应用开发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开发了石墨烯应用产品,对我国石墨烯的应用进行了重要探索。

“资源消耗过快促石墨烯概念大涨”

例如,在超级电容器行业,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企业副总经理阮殿波向记者表示,石墨烯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非常完善的晶体结构,如果做成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将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因为这是制造超级电容器的重要材料。

在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宁波艾能锂电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社长肖锋告诉记者,添加石墨烯可以大幅提高材料的导电率,减少电池制作时导电剂的添加量,有助于电池容量的提高。

“希望石墨领域不要像稀土领域一样,时隔多年后不要悔改。 ’业内人士说。

标题:“资源消耗过快促石墨烯概念大涨”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154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