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南车北车合并从业组已成立”

“南车北车合并从业组已成立”

2021-07-11 07:24: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02字,读完约4分钟

 

10月29日,据总公司报道,全球轨道交通装备排名前两位的制造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将于近期合并。 据悉,两家企业的相关部门目前确认,两家企业成立了合并事业集团,合并了一些事项并开展了事业。

值得观察的是,市场上关于两家公司合并的详细情况,如如何合并、谁为主、谁为辅,尚无定论。 昨天,记者分别联系了两家企业,但由于被逼到企业停股期,处于沉默期,记者无法听到任何信息,员工只是告诉记者基于公告。

然而,业内人士知道两家企业不愿指名道姓,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两家企业合并的细节尚未公布,但10月31日,两家企业可能将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具体复印件的公告。

南车、北车合并应对国际竞争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和轨道装备的迅速发展,中国北车、中国南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两家公司不仅复盖了国内所有车辆市场,还拥有80%以上的货运列车和大部分地铁车辆的份额。 在国外,以可靠的技术、丰富成熟的国内运营经验、相对低廉的价格,逐渐占领了国外的轨道装备市场。

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企业(以下称中车企业)分为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 那一年,中车企业及原铁道部所属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企业、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等全部完工与原铁道部有脱节,但中车企业有组建垄断公司的风险,因此2000年9月中车企业被分为国有独资大型集团公司中国

但是,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出国时尤为明显。 为了争夺订单,两家公司互相压低价格,甚至恶性竞争加剧。 年在阿根廷电动汽车集团的招标中,两家企业互相压低价格尤为惨烈,最后中标价格只有国际正常单价的一半,鹬蚌相争,两败俱伤。

“当初,两个企业分立时,面临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公司竞争活力的首要矛盾。 现在是中国高铁摆脱难得历史机遇的时期,面临着如何整合实力、与国际同行同台竞争的首要矛盾。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

目前,“两车”再次合并。 某领域券商解体向记者表示,从南北车目前的业务来看,两大主要产品高度重合,一个产品、两个投入,造成了一点资源浪费。 合并后,反而可以根据各公司的优势和特点,集中资源攻关高精锐项目。 要点例如,迅速发展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铁、时速250公里的高铁、地铁等拳头产品,使人们的出行有更丰富的选择、更安全的保障、更低的价格。

“南车北车合并从业组已成立”

合并的细节争议很大

对于如何合并、谁为主、谁为辅,目前市场上也展开了广泛的推测。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南车的方案是“北车退市,南车采取增发的方法吸收合并北车,北车资产合并南车”。 北车的方案是“南车、北车设立国资委管理的新集团,管辖两家上市企业”。

当时,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合并,这一轮合并的重点都是专业化重组路径,将双方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核心技术、资产、人员整合为一家企业。

对此,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向国资委报告的真正有效方案是经南车北车双方协商一致后需要共同提出的方案,而不是在传言中分别提出的。 记者表示,南车北车之间还没有实质性接触,只是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争议不小。

目前,对于两大公司的合并,行业内产生了新的构想。 将南北车集团的业务统一分为两大块。 是“轨道交通研究开发制造”和“其他”。 “其他”,是指民间柴油机、大型齿轮箱、风力发电设备、南北车近年来分别投资的新兴产业、物流、房地产、投资银行等。 需要整合的只有“轨道交通研发制造”业务,国资委主导将该业务组合建成新的集团企业,需要先从南北车各自的上市企业剥离业务。 这个方案可以消除一个大集团内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南车北车合并从业组已成立”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南车与北车的合并,首要是为了不让海外竞争,难以处理两企业资产的具体和人员配置问题,所以可以先从海外业务方面合并,而在其他业务方面,南北车各自管辖的轨道交通生产制造企业,目前的 有人认为将来可以重组为一个集团,可以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也可以像现在这样,依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标题:“南车北车合并从业组已成立”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043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