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2021-07-11 07:16: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在对重组充满憧憬的模糊预期中,进入今年,a股市值小的股票备受欢迎。 其背景是,在放松并购重组的大背景下,时价总额20亿至30亿的股票无疑是借贷壳的最佳对象,各资金也因股价具备爆炸性等基因而备受青睐。

据上海证券信息统计,在市值最低的100家公司中,半数以上的企业获得了公开招聘、私募等各路机构的资金增资,走势令人瞠目。 随着市值小的股票价格普遍上涨,沪深两市市值小的股票越来越紧缺。

市场价格的一半以上被进驻了

据最新统计,截至10月30日,市值最低的100家企业,市值范围在6亿6800万至21亿之间,其中市值不足10亿的企业只剩下s*st中纺和万福生科。 这100家公司中,最多有59家企业公开招募,呈现出民间募款机构进军的迹象。

以天伦置业为例,企业目前总市值18.81亿,4月份停牌高,8月份宣布增资计划,企业拟向京蓝控股、盈余创业嘉业等5名特定投资者增资2.38亿股以下的股份,发行价5.88元/股,募资总额

根据企业定期报告,在前十大流通股东“门槛”从二季度的82万股上升到三季度的110万股的背景下,前十大流通股东新推出了中融国际信托-中融增强35号、四川信托有限企业、华润深国投信-太和先机战略前三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与私募基金相比,公募有抢夺市值小的企业的力量。 以绿景控股为例,企业目前的市值为19.69亿元。 据《企业季报》报道,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新增参股基金基本都是公募基金,分别是诺安汇鑫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诺安双利债券型发起型证券投资基金、诺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摩根士丹利华鑫多因子精选战略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除此之外,被各道路机构大摇大摆投入仓库的企业还有天兴仪表、高科技快速发展、米欣达、国统股等多家企业,其共同优势是市值小。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润深国投信有限公司泽分单一资金信托拟认购浪莎股份100万股,浦江之星两类集合资金信托共认购127万股。

市场价格小的股票越来越不足

随着市值小的股票集体上涨,沪深两市市值小的企业越来越缺乏。 根据上海证券信息,截至9月12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不足20亿元的企业还有138家,截至10月30日,这一数字大幅减少到75家,这些企业今年以来股价平均涨幅为42%。

嗅觉敏锐的公开募集,私募基金积极布局小市值企业,其内在逻辑是什么? 市场价格小的企业的魅力是什么?

“第一,还是为了推进重组,在重组的预期中,时价总额小的企业的爆炸性和想象力一定更大。 此外,从借壳的角度来看,市值20亿至30亿左右的上市公司,也是最优的借壳标的。 ”。 很多资深资本市场的人这样告诉上证报记者。

据最新统计,截至10月30日,沪深两市市值最低的100家公司中,有38家处于停牌高的状态,原因是计划重大资产重组和重大若干事项。 如此停止升值的比例,以及市场价格低引起的对重组的想法,确实无比神奇。 如上文所述天伦置业,停牌前仅为11亿美元,8月21日复市后,股价连续5次涨停,最新市值接近19亿美元。 事实上,今年天伦置业这样的股票出现频率很高。

“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明确重组的,还是中止重组的,都会引起资金的跟踪。 ’据市场人士称。 如上述绿景控股集团,从8月29日开始重新发卡,以企业打算购买的目标资产股东不太愿意放弃优先购买权为理由,宣布停止增加计划。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复权当天,企业股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以涨停收盘,随后进一步上升。 很明显,在对停博、重组向往的期待下,资金纷纷流向市值小的企业。

“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现在,资金的投资逻辑就像赌博,将资金分成市值小、预计重组的多个股票池。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其实重组非重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市场接受这一观点,资金不断进入,就能促进股价上涨。”

但是,由于市值小的股票几乎完全被各资金分割,不知道未来资金的包围对象是否会发生变化。

标题:“股东榜新面孔:机构抢筹小市值企业”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043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