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明年赤字料小幅扩大 积极财政政策应加码”

“明年赤字料小幅扩大 积极财政政策应加码”

2021-07-10 03:32: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上,将确定养老金的政策基调。 在财政政策走向方面,许多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大的方面来说,明年应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将持续扩大,赤字率有可能达到2.5%左右。

“全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比今年还要复杂严峻。 因为这个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在继续。 ”中国科学院财经战术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表示,今年10月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政府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并且,他还提出,在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如何使财政政策更加规范、透明、高效,也是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继续扩大赤字的规模或规模

根据刚刚公布的10月财政收支情况,1~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达到预算的74.2%。 根据年初全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39484亿元,将出现或再现年末突击花钱的现象。

刘剑文认为,年底突击花钱并不违法,但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必须加强监管。 另外,他认为政府资金最好是季度资金,增加年度预算平衡。

根据年初预算,全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为1.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00亿元,赤字率为2.1%左右。 据分析,明年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继续回调,年经济增长率大致在7%~7.2%之间。 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增加代码。

关于明年的赤字规模,高培勇表示,根据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明年肯定也是扩张性基调,赤字率在3%以下,以明年的经济增长率7%计算,明年的赤字空之间将维持在1.35万亿~1.9万亿之间。

北京凯亚国嘉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首席专家赵鹏提出,明年的赤字规模应该在1.5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应该在2.5%左右。

连续几年实施赤字财政后,钱从哪里来,政府债务会持续增加吗? 按照欧盟标准,财政赤字的规模占gdp的比例,也就是赤字率在3%以下。 债务结余占gdp的比例,也就是债务率在60%以下。 根据国家审计署去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在30%左右。 根据欧洲联盟的标准,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在空之间。

UBS汪涛认为,明年的政策基调预计仍将兼顾增长保证、风险防范、结构调整和改革促进。 决策层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或“中性”的货币政策。 这意味着预算赤字率略有扩大,信贷可能不会大幅扩大。

财政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以此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财政政策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承担的责任不小。

高培勇表示,过去一年多,比较系统的改革方案只有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其他改革方案均为局部布局。 他说,目前在税制改革、预算改革、财税体格改革等文案中,不仅在税制改革方面最为精准、有目标,而且有要点、有具体的方案和行动推进路径,到税率如何确定,都有大致的规划。

但是,财政改革也有很多阻力。 高培勇表示,在预算改革中,关于基金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文案不够全面,这三个问题比较严重。 例如,腐败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预算中,审计署披露的资金闲置、浪费、截留等问题也出现在这方面。

刘剑文说,目前财政行业立法不完善,没有财政基本法,没有转移支付法,缺乏相关的制度法律,但制度完整性本身是一大红利,可以反腐,提高投资的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提高财政政策效率,通过税制改革提高经济活力 “在税收立法方面,要给公司和市场主体带来适当的负面影响,适当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促进高科技创新驱动方面的快速发展。 ”

标题:“明年赤字料小幅扩大 积极财政政策应加码”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011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