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中国4家稀土公司遭美“337调查”领域影响或持续发酵”

“中国4家稀土公司遭美“337调查”领域影响或持续发酵”

2021-06-05 14:24: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59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记者张国栋从北京出发

最近,正海磁材( 300224,sz )有许多烦恼事要相继完成,如选择律师事务所,去美国与对方交换证据,进行专家鉴定等。

事件始于美方发起的调查。 美国时间9月18日,应日本日立金属及其美国子公司的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29家公司发起了“337调查”,明确这些公司是否存在专利侵权行为。 其中,涉及的中国公司共有4家,正海磁性材料位于其中。

与这项调查相比,正海磁材投资者相关人士昨天( 9月20日)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企业将积极应诉,但由于刚刚立案,暂时不会取得实质性结果。 接受记者采访的相关公司表示,由于产品对美国的出口份额非常小,因此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不大。

4家稀土公司的遭遇调查

“这项调查刚刚立案,具体时间是昨天上午。 》9月20日,烟台正海磁材投资者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介绍。

资料显示,“337调查”是根据《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命名的。 如果相关公司被裁定违反第337条,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发布相同产品的排除令和进口禁令,意味着相关产品将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据报道,日立金属指控正海磁材侵犯了其三项专利中的部分权利要求,三项专利的有效期分别为2022年1月、2022年2月和2023年1月。 如果最终裁定侵权成立,公司将无法继续在美国市场销售。 “从欧洲买中国的产品流通到美国也不行。 ’据上述投资者相关人士称。

但是,记者表示,正海磁材方面目前没有与日立金属就此事进行交流。 “日立说我们侵犯了权利,我们初步解体并未侵犯权利。 现在双方的证据还没有交换,所以不能下结论。 ”

据采访,日立金属的专利许可分为成分专利和工艺专利两种。 前者是其专利的核心部分,但欧洲地区早就失效了,美国也将于年失效。 过期后,该专利许可带来的市场壁垒有可能消除。

在上述正海磁材的人看来,这可能是日立金属开始起诉的动机。 “日立金属年在美国的一部分专利失效后,重新签约取得(专利)的可能性很低,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来压迫同行业的其他公司。 ”

领域内更加重视专利授权

据悉,此次被调查的4家中国公司中,除正海磁性材料外,还包括宁波金鸡钕铁硼强磁性材料有限企业、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企业、香港创科实业有限企业。 涉案产品主要是烧结稀土磁体产品和发动机、音响、耳机、无线工具、电脑硬盘和高尔夫球的位置标记等含有该材料的产品。

但是,中国公司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短期内可能很难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正海磁材说,这个调查的时间比时间长了,大概一年左右,现在刚立案,“我们肯定有切实的措施。 立案后选择律师事务所,去美国交换证据,进行专家鉴定等。 ”。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正海磁材目前出口美国的产品很少,样品确认收入不到1%。 “调查对企业目前的业绩影响不大。 因为与经济赔偿无关,所以如果有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将来胜诉或败诉。 只不过是和美国市场有关。 ”前面提到的正海磁材人说。

我给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了电话,据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没有负责这件事的领导,不能给出详细消息。 宁波金鸡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调查不会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 “因为企业主产的稀土磁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份额各占一半,其中美国的销售额只占出口总额的10%左右。 ”

“中国4家稀土公司遭美“337调查”领域影响或持续发酵”

但是,在领域的人看来,事件并不那么简单。 “日立金属的专利据说已经过期,我想日本方面今后有可能继续申请专利的持续时间,并发出技术专利等新的专利。 ”

因此,该调查已经不是几个中国公司的事,而是国内整个稀土深加工公司可能面临的事件。 “日立金属和中国的5家公司持有许可证,但是制作这个领域的公司太多了,今后一定也会考虑专利事件。 ”上述正海磁性材料的人说。

标题:“中国4家稀土公司遭美“337调查”领域影响或持续发酵”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73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