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2021-06-16 23:3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493字,读完约4分钟

一夜之间,市场上的集装箱船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现在的情况下,船公司已经开始接收货物了。 》中国远洋( 601919 )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进行了说明。

受益最多的是航运企业和集装箱制造商。 在中海集运( 601866 )、中海急速发展) 600026发表的中期业绩预报中,两企业的纯利都有所增长。 据悉,从7月15日起,中国远洋将以“集装箱不足附加费”的名义,对部分航线追加征收钱款。 当天,另一家航空运输巨头马士基航运也开始征收同样的“一季附加费”。

船企箱子短缺严重

据宁波港7月已公布的统计数据,企业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8.3万标准箱,比去年同期增长38.6%,集装箱航线总数也达到225条,比去年年底增长9条。 今年二季度以来,宁波港月平均集装箱航班超过1100班,5月创1292班最高月航班纪录的上半年,宁波港集装箱航班累计达到6505班,比去年同期增长23.3%。 航线航班增加和宁波港二季度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个月突破100万标准箱,最高月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3万标准箱,与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相比也增加了80万标准箱。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船企的运力投入确实比以前多了。 ”国都证券领域的拆迁师巩俊杰告诉记者。 但是,关于集装箱,“不仅中距离和中海的集装箱不足问题不特别严重,其他船公司的集装箱不足也很严重”,“集装箱的‘一个箱子’依然难以找到”的呼声不断。 7月15日,中国远洋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拒绝,不再接受货主订单。”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新加坡上市公司德尔玛集团预计,今年市场将短缺250万个陈列柜,但目前全球一年的陈列柜产量也只有200万个,这意味着集装箱短缺的问题至少将持续一年。

伴随集装箱不足的是市场价格的变动。 马士基航运信息发言人日前表示,将从7月15日起增设一个赛季的附加费。 征收标准为,从亚洲到北欧的向西航线上,每标准箱750美元,每大型箱1000美元,高身高特殊箱分别为1200美元。 中国远洋也在同一天宣布征收“集装箱附加费”。 在飞往宁波、上海等台湾的航线上,中国远洋征收标准为每箱300元,每箱600元。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出现航运业的受益者

首先尝到海运复苏甜头的,很明显是大型船运企业。 根据中海集运披露的半年利润预测,受益于国际航运市场恢复性增长,企业今年中期业绩将出现盈余,运输收入和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中海的迅速发展表明,年上半年,国内外航运市场诉求上升,运费回升,企业运力投入也比去年同期增长20%,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从中国远洋等地来看,自己并不是链条中唯一的受益者。 “现在市场上的集装箱非常短缺。 我们6月初订购的集装箱的制造价格达到了每箱2700美元。 这是非常高的价格,去年年底只有1800美元~1900美元。 而且现在预约的话,至少要等三个月,9月初才能拿到箱子。 ’这无疑会给中集集团( 000039 )等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中集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3月,中集集团干货集装箱累计销售额为10.29万teu,超过去年全年销售额。

“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现在集装箱不足的状况,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变暖。 ”上述中国远洋官员表示:“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超低速航行。 也就是说,船舶速度下降,航行时间变长,集装箱旋转变慢。 最后,集装箱工厂的操作能力不足。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变暖和出口的增加,诉求确实增加了。 ”上海衡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伍和标表示:“目前的情况并不特别严重。 ”。 但是,中国远洋等地征收附加费的动向让马克很为难。 “这确实有影响。 特别是在与外商谈判方面。 ”

标题:“集装箱“一柜难求” 航运巨头乘势开征附加费”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381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