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大快速发展 百亿“蛋糕”待分”

“海水淡化产业迎来大快速发展 百亿“蛋糕”待分”

2021-06-14 05:28: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对海水淡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援政策于年内发表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李静昨天在“青岛国际海水淡化与中水回用大会”上表示,目前发改委和11个部委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将以国务院的名义发表。 然后,提案委员会正在制定海水淡化“十二五”计划和海水淡化产业特别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政策将在年内陆续出台,其中“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和“推进海水淡化材料国产化”等将成为政策的支撑点。

海水淡化战术地位确定

我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海水资源丰富,海水淡化前景广阔。 但是,我国现行的《水法》没有将海水纳入水资源范畴,因此海水淡化相关政策不容易推行。 因此,确定海水淡化的战术地位极其重要。

对此,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水处长杨尚宝昨日表示,“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的快速发展首先要确定“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战术储备、重要经济增长点”。

另外,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于琪洋也强调,“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海水淡化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积极制定相关规划。

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将上升为水资源重要补充的战术地位。

一些措施为海水淡化产业提供护航

李静说,为了促进海水淡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发改委会同11个部委制定了《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并以国务院的名义公布。 然后,提案委员会正在制定海水淡化“十二五”计划和海水淡化产业特别计划。

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意见》具体文案中要求,加大沿海地区工业淡化海水力量,鼓励和支持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管道,建立新的水价形成机制,制定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海水淡化投资融资力度,保障海水淡化项目用海用地

实际上,《意见》中,海水淡化和定价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且亟待政策处理的课题。

今年年初,严重缺水的天津市进行了全国首次将海水淡化水输入市政供水管网系统的实验。 但从实践来看,价格、技术、政策等一系列原因是制约海水淡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亚洲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表示,“目前天津北疆电厂每天拥有10万吨生产能力,但由于担心淡化海水进入管网的安全性问题,目前每天只向水厂供应8000吨。”

“天津市已经委托脱盐协会对北疆电厂淡化的海水进入管网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和分解,这个问题解决后,将有助于海水淡化进入市政管网。 ”郭有智说。

对此,杨尚宝也表示,目前发改委正在与住建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协商允许市政管网淡化海水。

杨尚宝还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鼓励建立包括投资、设备、技术在内的海水淡化产业联盟,产学商结合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中国海水淡化的市场前景,杨尚宝用一句话概括:中国海水淡化的春天即将来临!

下一页

切百亿个“大蛋糕”

在多措施护航海水淡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家表示,国内海水淡化市场空之间巨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水解决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高堺指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

郭有智对记者表示,到了2009年,全球海水淡化市场将从每年700亿美元增长到950亿美元,海水淡化产业增长最快的依然是中东地区,其次是中国市场。

郭有智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水淡化将达到每日150万-200万吨,是现有产能的3、4倍,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左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都十分重视加快海水利用装备产品自主制造的步伐,推进海水淡化材料国产化。 事实上,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海水利用特别计划》中提出,全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将达到9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海水淡化装备国产化将是必然趋势,相关投资也将急剧增加。 据分析人士介绍,国内海水淡化核心设备制造商南方汇通( 000920,)、海亮股份) 002203,)、双良节能) 600481,)等受益。

标题:“海水淡化产业迎来大快速发展 百亿“蛋糕”待分”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305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