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两会代表痛陈银行中间收入“假””

“两会代表痛陈银行中间收入“假””

2021-06-11 08:20: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44字,读完约4分钟

经过记者梅俊彦从北京出发

两会期间,浙江代表团备受瞩目。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与许多浙江省人大代表就银行取钱问题进行了交流。

代表们表示,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多来自贷款业务,银监会下达“七不许可”禁令固然好,但实施结果并不理想,公司的价格未必会减少,也可能会增加。 例如,银行现在不直接通过贷款公司,而是必须通过中介完成取现业务,贷款公司的价格反而在上涨。

中间业务“虚假繁荣”

3月3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光控股董事长周晓光在浙江代表团驻地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提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时,周晓光有些兴奋地指出,银行中间收入的统计水分很大。

周晓光有点兴奋地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指出,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是通过“存款贷款挂钩”获得的。 “只是让公司签了几个合同,没有增加任何服务,反而收了很多费用。”

那么,中间业务收入中有多少是与贷款相关的业务收入呢? 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金颖颖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去年上半年可以领取“顾问费”等费用时,“这个比例还很大”。

一位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监管层停止各种收款,但行内审查要求中间收入有一定量的增速。 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银行必须将部分贷款利息转为中间收入。

“七不许可”催化剂资金中介

今年2月9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中银领域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提出了著名的“七不许可”。 这包括用贷汇款、与贷合作、用贷收款、高利分手续费、与贷款拥抱、一站式和价格转嫁。

“七不许可”确实规范了银行收款,减少了银行领域中等收入统计的“水分”,但是其执行情况如何? 是否意味着向银行贷款的公司真的可以盈利?

最近,邮政储蓄银行一家地方分公司的信贷员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关于“七不许可”和“34项停止收款”,以下部门没有收到学习通知。 但他表示:“我们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还很规范,贷款业务没有手续费等额外负担。 关于停止34个项目的收款,很多老银行都一样,暂时的修改不容易。 ”

即使有修改,上述相关人士也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如果商业银行无法向贷款收取手续费等费用,利率将只根据基准利率上浮30%,以保证综合利率满足考核要求。 由此可见,公司真的很难盈利。

相关人士表示,受存款比监管限制,商业银行进行融资首先需要存款。 “现在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储户的钱放在银行里,利息本来只有3厘,但是银行现在给4厘,其实都是变相提高利息。”

另外,在“七不许可”的压力下,公司向银行贷款,银行向公司要求存款不方便,也可以找公司中介帮忙存款。 “(银行)可以以利率为基准交给中介商,中介商必须加上提取存款的价格。 我听到外面有这样的说法,和中介商量,把“规模”给你。 ”。 这个人说。

据她所说,至今仍有许多银行要求存款。 “即使以他人的名义(存款),(监管层)也还不能调查。 ”

变革需要企业的创新

作为温州第一位以个人名义设立理财业务室的明星理财师,金颖颖对银领域的业务创新有很多感触。

金颖认为,银行客户理财诉求较大,如果银行能顺利进行业务创新,对投资者、公司、银行都是好的。

“如果扩大资产业务,银行会委托顾客帮助寻找好资产的项目。 通过资产管理,顾客可以向公司借理财的钱。 金颖英颖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这样,我们可以把一部分额度借给小公司,从而缓解公司融资难的问题。”

金颖认为,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可以从那里赚取一定的手续费,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是表外业务,不需要占用银行资本,客户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外部对这个问题争议颇多,监管要求也很高。 金颖认为,监管过于严格不利于产品创新,资产业务还有很多产品。

标题:“两会代表痛陈银行中间收入“假””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227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