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2021-06-08 15:28: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469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杨芮从北京出发

昨天( 6月27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作了年中央决算报告。 根据这次会议的议题,决算报告书将于6月30日进行表决。

在结构性减税的背景下,“非税收入”和“三公经费”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据谢旭人介绍,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共计93.64亿元。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明确,口径和标准不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调控作用,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

非税收高增长备受瞩目

中央决算报告显示,全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51327.32亿元,占完成预算的111.9%,增长20.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整基金转入1500亿元,采用的收入总量为52827.32亿元。 与此前两会报告的预算执行数相比,决算额增加了21.17亿元。 中央公共财政支出56435.32亿元,达到预算的103.8%,增长16.8%。 用于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整基金2892亿元,支出总量59327.32亿元。

“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与预算额相比,中央公共财政收支都有所增加。 收入方面结算额的增加,以结算整理期间特别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增加为首要。 支出方面主要是由于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的增加。

非税收增长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预算表记载的复印件,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特别收入、行政事业性收入、惩罚性收入和其他。 财税专家表示,非税收入大幅增加,被证明税收与非税收入结构不平衡,必然会产生乱收、重复收分问题。

年一季度,税收收入减速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非税收入41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2亿元,增长53.3%。 其中,地方非税收入34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8亿元,达到50.1%,部分省市增长幅度超过两倍。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口径的一些变化是增长幅度较大的首要原因,非应税收入在地方特别是市县一级本来由专家控制,但去年上半年没有纳入公共预算,因此与去年同期相比,

在税收收入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专家们认为不仅应该加,还应该减。 即通过结构性减税来增强公司活力,刺激微观经济。 刘尚希也提出“除了切实实行结构性减税外,还应该进一步减少费用。”

中央单位的三公支出为93.6亿

另外,在支出方面,还发表了震撼公共神经的“三公支出”的状况。 审计署表示,个别部门存在超标准列支“三公经费”。 经鉴定,海关总署等12个部门本级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54个部门所属单位在直接项目支出中基本支出3亿9300万元。 民航局等20个部门本级和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院等62个部门所属单位在预算科目、支出项目间筹措预算资金7.75亿元。

“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谢旭人也表示,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由当年财政资金支出的出境(境)经费、车辆购置和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以下三公经费)支出,共计93.64亿元人民币。 年支出出国经费19.77亿元,车辆购置和运行费59.15亿元,公务招待费14.72亿元。 据记者发布的消息,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当年中央机关“三公经费”支出共计94.7亿元。 这还意味着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的支出减少了约1亿元。

“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表示,处理“三公经费”问题必须从制度约束入手。 他说:“目前,《三公经费》的公开没有对政府部门的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达到阻止政府部门过度支出的目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公布《三公经费》的力度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

标题:“去年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 中央单位三公支出减少1亿”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557.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