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2021-06-08 00:32: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2306字,读完约6分钟

经过记者杨井鑫从北京出发

在夏季谷物收购高峰期,一些地区的农民有时抱怨“卖粮食难”。 在《每日经济信息》以前的报道中,一个地区粮食局将这类问题的核心之一归结为银行“收购资金不足”。 为此,记者赴中国农业快速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就今年夏天粮食收购中发生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农发行总行相关负责人。

农发行客户朱远洋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的市场收购起步明显较晚,是部分地区“粮食难卖”的原因之一。 “往年由市收购开始于5月末,但今年到6月20日为止,各地相继开始。 ”他说。

“粮食难”背后的逻辑

俗话说:“手里有粮食,心不慌。 ”。 但是,这对于不能出售粮食的农民来说是个例外。 事实上,朱远洋作为主要负责粮食收购资金融资的农发行客户之一的总经理,曾预想安徽、河南等地会发生“售粮难”的情况,但不是前面提到的“市场波动”、“资金不足”等表面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市场的供给没有根本变化,粮食费也基本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今年粮食市场的供给和诉求与去年相差无几。 ”朱远洋认为,比较分解后,市场各因素变化不大,无法解释“粮食难卖”的理由。

基于此,他认为,今年的“粮食难”仍有可能归结为国家宏观经济下行,由此引发的心理预期引发了这一现象。 他解释说,市场低迷的现实给公司带来了粮价下跌的心理预期,许多公司没有急于进入市场。 并且,由于对粮食价格召回的心理预期,农民急于出售粮食,造成了“粮食销量大、产量少”的市场暂时失衡。

“通常,粮食价格上涨时,农民不会着急,反而会舍不得卖,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出手。 相反,当粮食价格有望被召回时,农民会急于出售粮食,市场上会出现“难以出售粮食”的现象。 ”朱远洋说。

农发行的“双重作用”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目前具有“双重作用”。 在政策性收购中,农发行是唯一的资金支持银行,体现了其政策性。 在粮食市场性并购中,农发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作用一样,风险控制居首位。

“农发行是2004年的粮食改革,已经度过了大包大揽的阶段。 国家对粮食市场性并购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并购战略。 》朱远洋告诉记者,2004年,国务院作出开放粮食收购市场、放开粮食收购价格的重大决定。 “在市场正常的情况下,公司有钱就收粮食,没钱就不能收。 而且,农业发行对各种市场主体的支援也必须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才能融资。 这和其他商业银行的作用一样。 ”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例如,某县有5家粮食收购公司,其中只有3家赚钱。 那么,农发行只借给这三家公司,保证农民收购粮食,另外两家公司拿不到贷款。 ”朱远洋表示,农发行贷给粮食收购公司也是风险控制的前提,部分粮库“资金不足”的说法不成立。

据统计,目前国家粮食局共有13000家粮食公司,而农业发放贷款提供的公司只有2600家。 朱远洋记者表示,“粮食难卖”的根本原因不是农发行,“资金不足”也不是农发行的问题。 在今年的情况下,处理问题最后需要政府插手。 “如果所有粮食收购公司都不赚钱,也不收粮食,政府就应该‘出手’。 政府通过管制来吸引市场,让市场吸引公司粮食。 通常,政府按市场价格领取粮食,最终进入国库,资金完全由农发行提供。 ”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通过市场收购启动不顺利

理论上,在粮食市场“不正常”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出手”管制,启动粮食收购的最低价方案。 朱远洋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市场并购起步稍晚,这可能是“粮食难卖”的原因之一。 朱远洋表示,市场收购将减少市场供应,提高市场食物价格,有助于食品价格的稳定。 “如果委托市场收购开始,粮食价格就不会再下跌了。 粮食收购公司将改变心理预期,开始粮食收购。 ”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但是,今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些变化超出了市场预期,委托收购市政府开始“迟到”20多天。 “5月末,包括农发行在内的机构研究认为,今年可能不会大范围开始市场收购,但5月cpi数据公布后,风向发生了变化。 目前,6个夏粮主产区省份均已启动预案。 ”。 朱远洋表示,往年,托市收购始于5月底,但今年托市收购直到6月20日才在各地陆续开始。

“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政府公布了以县为单位粮食价格比市场价格低三天的预计方案。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关人士表示,在托市启动的过程中,粮食价格低于托市价3天后,预案往往会上报中储粮审批,中储粮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最终落实。

朱远洋表示,今年的农发行在粮食收购资金支持方面已经做了详细的规划,市场性小麦收购量将增加760亿斤,政策性收购将增加300亿斤。

严重的灾害阻碍收购

另外,《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今年安徽、河南等地发生“粮食难”,除了地区粮食改革滞后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今年粮食灾害严重。

据悉,今年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江苏部分地区发生大部分赤霉病,产出的粮食不能成为人们的口粮,也不能成为饲料(病菌通过家畜传染给人)。 目前安徽省统计的灾害粮食超过15亿斤,国家粮食局已经向国务院报告了此事。

农发行客户副社长张明旭表示,迄今为止,国家没有对患赤霉病的小麦提出收购方案,也没有提出收购标准。 “遇到这样的事件,公司不敢收,老百姓着急卖,也加剧了‘粮食难’。 》记者了解到,安徽芜湖陶辛镇地区大范围发生赤霉病,10%~20%的农户因粮食质量问题被经纪人拒绝。 同样的情况在河南、江苏也有发生。

“这种赤霉病比较严重,目前只能作为工业酒精使用。 ”张明旭说,在政策确定之前,粮食收购公司和银行也没有办法。

记者了解到,关于赤霉病感染地区的粮食收购工作,需要国家单独制定政策加以应对。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粮食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国家夏粮收购调查队到安徽、河南、河北等灾区进行调查。

标题:“农发行:部分地区“卖粮难”缘于托市收购启动不畅”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39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 北京冬奥收官,营销鏖战过后,伊利仍是赢家

    北京时间3月13日晚,冬残奥会正式闭幕,意味着如火如荼的冬奥营销战也就此落幕。喧嚣之后,热度褪去,真正沉淀下来的品牌资产和销售业绩成为衡量冬奥营销的关键标尺。 根据第三

  • “长沙雨花区发生枪击杀人案1人死亡”

    25日上午,湖南长沙市雨花区发生枪击杀人事件,案犯开枪致经贸企业负责人肖某死亡后逃离现场。 警方现正全力以赴破案。 据长沙市委推进部外宣办公室消息,25日8时20分左右,长沙

  • “一季度阳光私募业绩盘点:冠军收益高达248%”

    ◎经记者牟璇 进入今年以来,a股的盈利效果持续提高,私募股权的业绩整体也变得非常美好。 根据私人插座网提供的最新数据,一季度股票战略类冠军产品涨幅达248.39%,仅一季度就翻

  • 肺功能仪国产品牌有哪些,优质标准有哪些

    虽然说,市面上销售的国产品牌肺功能仪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品牌在质量和性能上还是有着等级划分的。因此,在比较肺功能仪国产品牌有哪些的时候,还是要找出优质标准的一款品

  • “牛市输血实体经济 主板股票并不贵”

    4000点已经不期而至了。 重新测量这个市场吧。 了解这个牛市的真实面貌,思考它将何去何从,以及它会给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浦毅颜剑记者 所有的相遇都很久没见了。 回顾

  • “民政部:基金会不得与营利活动“有染””

    经记者钱从北京微发 7月29日,民政部发布《规范基金会行为若干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要求基金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会的收支明细,规定基金会不得为以营利为目的进行的活动

  • “中企在德最大单笔直接投资签订协议”

    中国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界第二大工业叉车制造商德国凯豪集团3日在济南签署战术合作协议。 这也是近期中国公司频繁与德国公司合作的另一种途径。 随着默克尔最近对中国的

  • “国家药监局:5月1日起对芬太尼类物质实施整类列管”

    从5月1日开始,我国将对芬太尼类物质正式实施所有种类的列管。 前几天,国家药监局在北京召开了芬太尼类药品管理座谈会。 会议指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芬太尼类药品生产经

  • “马航事情:【更新数据:机上共有153名中国人】”

    @人民日报: #马来西亚航班事故#【更新数据:机上有153名中国人】据北京出入境边检总站消息,根据航空空企业申报的旅客新闻,该航班共有239人,其中中国人153人、外国人74人、船员1

  • “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李汉秋 从中国传来的节日习俗,有些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有的遗风。 如寒食节,是前人换季改火的遗风。 端午节与吴越民族等水网地区先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