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中国结算:债市停放新杠杆影响有限”

“中国结算:债市停放新杠杆影响有限”

2021-07-09 22:00:04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48字,读完约4分钟

 

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审查完成后,地方政府常规债务和专项债务预算范围内的公司债务未纳入继续维持现有回购准入标准,质押库中的公司债务可以继续从事回购业务。

除部分公司债务自然到期发生兑付外,在充分考虑市场负担度的前提下,分期、分阶段降低标准券折价系数,不存在一次性重复或快速降低折价系数清除出库的情况。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 8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司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以下为《通知》),由于市场被解释为债市“黑天鹅”,部分观点认为,这限制了股市的流动性,

对此,中国结算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此次加强公司债券风险管理相关措施是今年以来继续加强回购风险管理工作,是长期持续的业务,不是临时性紧急的政策。 从近期入库的回购质押券数据来看,此次清理通知与新入库的控制相比,不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

继续债市风险管理事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结算加强了债市风险管理工作,今年5月、6月、8月、9月和11月,中国结算相继向市场发布了5批高风险回购质押券的清理通知,稳步开展压缩业务。 作为该业务的继续,中国结算于本月8日发布了第六次加强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的通知。

中国结算发布上述一系列通知的背景是,随着近年来实体经济快速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地方性融资平台债务存在潜在风险因素,9月底国家发表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称为《意见》)

根据《意见》,必须确定政府和公司的责任。 规定,政府债务不得通过公司借贷,公司债务也不得压在政府身上偿还,“谁来借贷偿还,风险由自己承担”。 必要时,相关方面应在明年1月5日前向财政部报告认识结果。

中国结算负责人表示,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前,中国结算无法评估地方债务融资平台的债券类别和风险状况,也无法评估对债市的影响和冲击。 为了慎重管理,根据相关业务规则发布了《通知》。

根据《通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为120xxx、124xxx、127xxx及122500-122999公司债券,深交所挂牌暂停受理111xxx公司债券回购资格申请,取得资格的公司债券暂时不得重新入库

主体评级“孰高孰低大体”认定为债项评级aaa、主体评级aaa级(含)以上的)主体评级为aaa级的,其评级展望应当为正或稳)的公司债券可以继续入库。

这些公司的债务在被采取停止受理回购资格、暂停新入库等措施后,债市流动性紧张,股市资金有可能回流,因此中国结算《通知》一发布,市场担忧加剧,部分市场人士将昨日股市大跌作为原因。

充分考虑了市场的承受度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在《通知》发出之前,中国结算已经反复进行了测试论证,充分考虑了市场的承受能力。 从近两周新入库的回购质押券数据来看,投资者提交新入库质押券的数量较少,整体呈下降趋势,上周交易所市场整体新增净增入库量面额为50亿左右。 其中,从证券企业渠道提交入库的量更少。

“与控制新入库相比,此次清理通知不会对债务市场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 ”他表示,由于债市与股市相对隔离,在市场属性、投资者结构、资金偏好等相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股市也应该不会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

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审查完毕后,对于纳入地方政府常规债务和专项债务预算范围的公司债券,继续维持现有回购准入标准的地方政府常规债务和专项债务预算不包括的质押库中的公司债券,也可以继续进行回购业务。

除部分公司债券自然到期发生兑付外,中国结算采取与今年前五次相同的压缩相关措施,在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度的基础上,采取稳妥措施,分割基准券折价系数,逐步下调,一次重复或快速下调折价系数,以清理出库

前述负责人还表示,中国结算作为证券市场的共同对手,为包括债券回购业务在内的相关证券交易提供了担保。 为了保证交易的连续性,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中国结算将立即垫付资金,保证交易结算正常进行,并采取违约处置。 为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市场整体稳定,中国结算将依法采取相关风险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回购券的管理。

标题:“中国结算:债市停放新杠杆影响有限”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006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