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连续5次暂停正回购 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枯竭””

“连续5次暂停正回购 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枯竭””

2021-07-09 18:20: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张喜威从北京出发

昨天( 12月11日),央行连续第五次中止正向回购操作,但市场预期的反向回购依然挥之不去。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统计,本周公开市场仅有50亿元资金到期,较上周300亿元大幅减少。 至此,公开市场的到期资金枯竭。

另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昨日全线上升,其中14天品种从16.1个基点上升至4.117%。 12月10日,短期资金利率紧张曾一度因“国开行向银行间市场放水4000亿元”的传言而缓和。

另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昨天,银行间市场本周延期或取消了25只以上的短融、中票、公司债券等的发行。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除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企业(以下简称中证登)近日公布的债券回购新规外,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债市出现明显回调,各发行商预期融资价格上涨。 另外,如果今后央行不继续公开市场零运营,降低基准,明年1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流动性问题。

本周只有50亿美元的回购期限

据《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统计,由于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实行零操作,本周仅有50亿元的正回购失效。 目前,公开市场回购的有效期逐渐下降,未来几周没有资金到期。

而且,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息利率( shibor )昨日各期限品种全线上涨。 其中,隔夜的shibor上涨0.30个基点,为2.646%; 14日期的shibor上升16.10个基点,从4.0%突破4.117%; 一个月以上各期限的shibor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虽然资金价格在上涨,但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并不紧张,价格上涨的幅度也并不大。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拆师陈龙对“每日经济信息”表示,临近年末年初,市场不明朗程度较大,加上央行迟迟没有“放水”,市场预计年末资金将趋紧。 这个时候,机构正在进行流动性的准备。 另外,股市持续激增,银行的存款量也减少了。

“连续5次暂停正回购 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枯竭””

另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昨天,本周已有25只以上的短融、超短融、中票、公司债券因“近期债市波动较大”而延期或取消发行。

“前几天,中证登出台了债券回购新政,这应该也是对债市造成巨大冲击、本周债市出现集中“缓发”的重要原因。 ”陈说,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持续上涨,债市发生明显回调,各发行商期望的融资价格也随之上涨。

专家:现在结构很紧

那么,在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逐渐上升的情况下,为什么央行没有重启逆回购操作或降低基准呢?

对此,陈认为,在央行看来,目前银行间市场总量依然宽松,出现目前这种结构性紧张,首要的是银行自身的资金配置问题。

“各大分店都有各自的优势需求。 例如,我们希望年底锁定半年或一年的收益,以减轻明年的收益压力。 所以,大银行不愿意发放短期资金。 ”陈龙说。

值得观察的是,央行9月向一些国有大型银行提供的3个月5000亿元人民币的mlf (中期贷款便利)资金即将到期,将会给资金方面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另外,近期新股密集发行,一家机构测算将达到12只新股冻结资金或2万亿~3万亿元。

“迄今为止的5000亿元mlf资金即将到期,这是资金市场的重要冲击点。 另外,如果市场传言是“央行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向市场注入4000亿元资金”,央行应该是为了提前收到这部分到期资金而这么做的。 ”陈龙表示,如果今后央行全部采取定向投放,降级的可能性将会降低,至少在年内是不可能的。

陈龙表示,许多机构希望尽快降息,但央行采取定向操作的方式。 “央行应该已经判断过了。 从现在开始下调的话,市场的宽松期待会变得更大,股市会变得更疯狂。 但是,如果是保持方向的操作,资金会先释放到银行间市场,从而延缓对股市的影响。 ”

“现在流动性的偏差是结构性的,每年年末都会发生资金的相对紧张。 但是,比今年更紧张的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股市的高涨。 ”陈说,接下来要看央行是否继续释放资金。 如果市场继续零运营,不降低基准,明年1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流动性问题。

标题:“连续5次暂停正回购 公开市场到期资金“枯竭””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1002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