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政治局会议点题京津冀 未来6年需投42万亿”

“政治局会议点题京津冀 未来6年需投42万亿”

2021-07-03 11:48:01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611字,读完约4分钟

◎每次经过记者胡健从北京出发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虽然全文还没有公布,但是会议上提到的文案已经给了外部足够的想象力空。

会议认为,京津冀战术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之间的结构,走集约快速发展的新途径,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北京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告诉《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北京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在向外出口的过程中,显得很松散,但给天津和河北带来了重大的快速发展机会。

核心是放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事实上,自去年2月26日习大大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术以来,头条设计发布的新闻频频出现。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虽然规划全文未公布,但会议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术,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职能。

人口过于集中在首都,北京的交通堵塞、空煤气污染等典型的“大城市病”是否有所增加,但京津冀计划将主要目标放在这里,切入点是否太小?

祝娟不这么认为。 反而,她认为上述目标的设定抓住了京津冀合作快速发展的牛鼻。 “要疏导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重要的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空之间的结构,控制和疏导不符合北京首都功能定位的基础产业,控制城市生活人口规模。 ”

这给天津和河北带来了巨大的快速发展动力。 北京今年提出了控制在年2300万以内的新的人口控制目标。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日前指出,疏忽首都以外的职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重要的,也是必经之路。 北京要想轻装上阵,一些高质量的资源将配置在河北、天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疏散人口也不仅仅是产业转移简单。 祝尔娟说,三地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人口、产业和功能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是特大城市生活人口膨胀过多、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难以形成多中心城市结构的重要原因。

祝尔娟表示,公共服务行业协同创新,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按照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客观标准建立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一体系

通过优化空之间的布局可以产生投资机会

根据政治局的构想,京津冀将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这确实会带来巨大的投资空之间吧。 财政部估算,京津冀一体化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许多机构认为这将为房地产、建材、环境保护等板块带来明确的投资机会。

在谈到外界预期的投资盛宴时,祝尔娟表示,京津冀的最终目的无疑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至少需要在交通和生态行业合作投资。 但是,如果改变立场,计划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投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进行比较有效的投资,既缓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又兼顾了经济和社会利益。 ”祝娟说。

“政治局会议点题京津冀 未来6年需投42万亿”

申银万国宏观分解师李慧勇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京津冀带来的投资行业非常广泛,如目前京津冀的铁路轨道建设正处于加强和调整阶段,对城市和地区间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起到了加强作用,推动了区域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祝娟认为,虽然天津河北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加重了道路压力,但由于道路运输过度依赖国家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交通事故频发,堵车严重,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此,祝尔娟在其主编京津冀蓝皮书上提出,要整合京津冀地区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并对接,通过“联”促进“流”。

京津冀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诟病,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地下水严重开采、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不同程度污染等问题,生态行业投资也成为三地协同首先要处理的棘手难题。

李慧勇预测,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快速发展的时候,新能源产业、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循环产业、生态修复产业、生态农业将获得新的投资机会。

标题:“政治局会议点题京津冀 未来6年需投42万亿”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831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