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中储粮被指推高小麦价钱 内部人士称“有点冤””

“中储粮被指推高小麦价钱 内部人士称“有点冤””

2021-06-16 19:1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20字,读完约4分钟

虽然新小麦(信息行情)的上市竞争正在缓和,但对中国粮食收购的最大主角——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总企业(以下简称中储谷)的指责声不绝于耳。

对于“与谷物价格上涨有关”的疑问,昨天( 7月26日),一位中储内部人士表示:“有点不公平。 ”。

中储粮站在箭头上

6月底,许多小麦主产区的小麦收购价格首次突破1元/斤,远远超过国家制定的全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三等白小麦0.9元/斤,红小麦和混合麦0.86元/斤),一度出现“收购热潮”。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调查人员分批前往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检查收购工作。 然后,国家粮食局撰写的关于“粮食价格上涨”原因的调查报告近日向国务院报告,矛头指向了中储粮。

作为受到谴责的一方,中储谷总企业对此没有公开回应。 但是,一位中储粮内部人士根据《每日经济信息》表示,关于中储粮,今年小麦收购量以河南最高,江苏、河北、山东等省收购量不高,但河南在这些小麦主要生产省份中价格偏低。

据了解,6月底小麦市场价格河南和安徽分别为0.95元/斤左右,山东为0.99~1.03元/斤,江苏为0.98~1.03元/斤,河北、山西、陕西为1元/斤以上。

“而且,在2009年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中,中储谷物收购的稻谷还不到总产量的20%。 ”上述人士表示,从各地小麦的价格和收购量来看,中储粮应该不是这一涨价的主要原因。

据中储粮统计,2006年至2009年,中储粮年均政策性粮食业务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而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超过53000万吨。

关于“20%”的比例,东方艾格粮食解析师马文锋表示“差不多”,但由于“入量多、出量少”,目前中储手中的累计储备粮占全国的一半,但据估计,大部分是国家战术储备粮。

“不能把涨价归咎于所有的事情。 因为物价整体上有上升的趋势。 如果粮食价格不上涨,明年谁来种粮? ”马文锋认为,目前粮食价格的波动仍在平稳上涨的范围内,但粮食储备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一旦失去了中储粮这样巨大的政策粮食供应能力,中国的粮食价格波动可能会非常惊人。

他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指出,虽然粮食储备政策在具体执行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强烈的涨价预期,而不是中储导致的。

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不是坏事

7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信息发言人陈萌山也表示,出现了小麦涨价的现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国家提高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今年增加了收购主体。 ”

由于并购政策的调整,今年的粮食并购战场没有中储谷一家垄断,而是加入了中粮、华粮等国号大公司。 另外,一些大型跨国粮食商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分析今年食物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时,社科院农村快速发展研究所农村产业经济室主任张元红也提到了收购主体的增加现象。 “我个人认为,中储粮不太可能积极涨价。 一种可能是价格已经提高到其他储藏库主体,中储粮出于完成储藏库任务等考虑,根据市场价格被收购。 ”他说。

出现涨价迹象后,中储粮在6月下旬发出口头通知后,于7月初发出正式书面通知,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停止了小麦收购。 上述内部人士表示,不仅如此,一些中储谷自主经营的贸易粮食收购也暂时停止。

消息称,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出台关于调整粮托市并购体系的相关政策。

“今年的情况(市场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并不一定是坏事。 ”张元红表示,托市收购政策的初衷是在市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启动收购预案,如果市值高于最低收购价格,则停止市场收购。 后者并不意味着收纳系统无效,只在别的情况下起作用。

他认为,从粮食资源占有比例来看,今年中储谷物的占有率可能低于往年,但收购主体地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标题:“中储粮被指推高小麦价钱 内部人士称“有点冤””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376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